廣陵書社2024年2月版《七朝古都南京》
《七朝古都南京》作者束有春
束有春,江蘇儀征人,1956年3月生。文學碩士,研究館員( 正高),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史專家、文物保護專家、文化學者。先后在淮陰師范學院、南京博物院、原江蘇省文化廳(省文物局)任教、任職。《炎黃文化》雜志副主編。主編出版的主要書籍有《中國歷代婚姻事典大觀》《江蘇文物古跡通覽》等,主要學術(shù)著作與文學作品有《江蘇戲曲文物研究》《理學古文史》《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感知風騷時代》《金陵四合齋詩文(不惑集)》《官場怪謀》等。參與??背霭嫠未笮皖悤秲愿敗?10卷150萬字左右。2019年至2023年,先后主持完成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國家公共數(shù)字文化工程“江蘇運河史話”“江蘇名人文化” “江蘇非國有博物館”“江蘇歷史文化名城” “有春說史(一)”視頻講課拍攝與主講任務(wù)。在中國江蘇網(wǎng)開辟“有春讀史專題”,撰寫史論文章百余篇。創(chuàng)作歌詞《束氏廣德堂會歌》《永遠追隨你》均已在線上平臺發(fā)布。
?
我與束有春兄相識相知已30余年矣,雖不在一個城市,但總能在不少紙媒與有關(guān)網(wǎng)絡(luò)平臺上經(jīng)常讀到他關(guān)于研究南京古城的文史之作。此外,他還常常在微信上將他的有關(guān)文章傳我,開我眼界,益我良多。尤其在退休以后,他的研究興趣更濃,文章井噴式地發(fā)表。
最近,又收到他的新著《七朝古都南京》(廣陵書社,2024年2月版,22萬余字。下簡稱《七朝》)正所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閣序》)作者何以能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研究七朝古都南京?何以能在難以計數(shù)的有關(guān)南京的著作中出類拔萃、后來居上?何以能發(fā)現(xiàn)問題、深入挖掘、別出心裁、獨具慧眼而令人耳目一新?
“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其一),主要在于作者對南京古都的真摯而深切的赤子之愛。正如《七朝》“后記”所云:“1990年初,從位于古都西安的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我成了南京這座古都的市民。因為愛這座城,所以就以實際行動去用心呵護這座城,文物工作者的神圣職責成就了我的這份承諾;因為愛這座城,所以就更加在意她的苦難與輝煌,更加在意她的形象與風采的完美展現(xiàn),更加在意如何讓人們?nèi)プx懂這座城市、熱愛這座城市,力爭成為這座城市的合格市民?!镀叱哦寄暇芬粫?,就是對養(yǎng)育我35年的這座城市的鐘情與表白。我曾為這座城市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而無私無畏地吶喊奉獻過,現(xiàn)還在進行時中?!?P230)
大凡能夠取得非凡研究成果者,都離不開研究者本人對研究對象所懷抱的熾熱情感與專注精神。艾青說得好:“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我愛這土地》)正因為作者對南京城這片熱土愛得如此深沉,所以才能向讀者奉獻出一部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有新度的文史結(jié)合、雅俗共賞的學術(shù)專著。
概而論之,《七朝》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試簡評之。
首先,破舊立新明標準。在《七朝》問世之前,一種所謂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說法,長期混淆著人們尤其是南京市民與知識文化階層的認知與思想。其實,“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說,是個十足的偽命題?!斑@個偽命題長期誤導(dǎo)南京人民乃至全省全國人民的認知,讓生活在南京這座城市和關(guān)心南京歷史文化研究的人們在歷史認識方面處于混沌混亂之中;這個偽命題長期誤傷南京的對外城市形象,使南京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不知不覺中自擺‘烏龍’,甚至導(dǎo)致有些人已經(jīng)到了麻木冥頑的程度;這個偽命題產(chǎn)生的不良后果,足以令人瞠目結(jié)舌,已經(jīng)到了必須大聲棒喝的時候了?!?/p>
因此,作者“唯有以科學嚴謹?shù)膶W術(shù)態(tài)度去偽存真,以歷史唯物主義史學觀還南京‘六朝’加上‘明朝’的‘七朝古都’身份。我們再也不能做那種站在明城墻腳下大談南京是‘六朝古都’的事了,如果朱元璋九泉之下有知,也會生氣不同意的?!?P60)因此,作者本著敬畏文化、尊重歷史的嚴正立場與存真求實、正本清源的積極態(tài)度,懷抱一腔熱忱,通過大量史料的挖掘與細繹,尤其對歷史關(guān)鍵時刻、關(guān)鍵人物、關(guān)鍵事件的精心探究與考辨,“秉承學術(shù)乃天下之公器的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遵循,從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邏輯學等不同角度深入剖析梳理,以期確立‘南京是七朝古都’全新形象,讓廣大讀者,尤其是生活在南京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古都南京歷史尤其是都城史有一個更加全面正確、更加透徹深刻、更加科學合理的認知了解?!?P2)掃除迷霧,撥亂反正,力還“南京七朝古都”的真實面貌與嶄新氣象。
“南京是七朝古都”新說之創(chuàng)立,是《七朝》此著中最為精彩而耀眼的閃光之處,是作者為南京古都學術(shù)研究的重大成果,其學術(shù)貢獻是巨大的。可謂石破天驚,空谷足音,擲地有聲,歡欣鼓舞,難能可貴,可喜可賀。
值得一提的是,《七朝》在“古都”的認定與確立上,梳理了三條嚴格的條件與規(guī)范:“第一,必須屬于華夏正朔;第二,必須是有獨立的歷史紀年;第三,必須是在共和制出現(xiàn)之前的封建王朝,因為實行共和制之后根本不存在世襲制的封建王朝了?!痹诖嘶A(chǔ)上,作者又進一步強調(diào)說:“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是邏輯學上的必要條件。” (P2)作者正是嚴格按照這樣的分水嶺與試金石,來辨析篩選南京究竟有幾朝古都之嚴肅的歷史與學術(shù)問題的。
這樣一來,其結(jié)果就水落石出,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原來六朝中的“桓玄之亂”建立的“桓楚”政權(quán)與“侯景之亂”建立的“侯漢”政權(quán)都是僭偽政權(quán),而歷史上在南京定都的南唐、太平天國、中華民國三者都不能進入南京古都“朝代”范疇?!白鳛榻裉焐钤谀暇┑娜藗?,我們不僅要知曉‘六朝’中沒有包含大明王朝,南京應(yīng)該是六朝加上明朝的‘七朝古都’,更要對‘桓楚’‘侯漢’兩個僭偽政權(quán)有所了解,以提高我們?nèi)未嬲?、甄別善惡的歷史洞察能力,為南京歷史文化名城找到準確的、正確的定位。”(P102)毋庸置疑,作者采用嚴格的古都確立條件、精深細密的考論、有理有據(jù)的分析,因此可以說,“七朝古都南京”的結(jié)論,是科學的、正確的、可信的。
其次,辯證分析求公允。作者是一位出色的歷史文化學者,他的才、學、德、膽、識等史學修養(yǎng),在《七朝》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與全方位的展示,進而對歷史事件的論析,便能站在歷史的高度作出切合實際、甚中肯綮的評價與判斷。
作者對于大明王朝大一統(tǒng)的文化貢獻,是完全予以肯定的,認為:“放眼歷史天空,唯有定都在南京的大明王朝是華夏正朔,是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是一個為南京古都史添彩的王朝,是一個可以與‘六朝’并肩的封建王朝。并且明朝為南京這座城市留下了豐厚文化遺產(chǎn),至今還在造福著南京人民。” (P148)評價可謂實矣、準矣、高矣。但是對于大明王朝的“削藩”行為卻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建文帝朱允炆登記以后,就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對付那些擁有重鎮(zhèn)的叔叔輩“藩王”們身上。他前后只做了4年皇帝,卻在“削藩”內(nèi)戰(zhàn)中度過了4年,最終是血本無歸,落了個“削藩”反被藩王“削”的悲慘結(jié)局,直至難覓生死蹤影而草草收場。
所以,作者對此之論析是甚為忠懇而精辟的:“歷史再次告訴人們,‘削藩’有風險,‘削藩’需謹慎,‘削藩’與‘反削’是封建社會的一對死結(jié),只有隨著封建帝制的徹底消亡才可能宣告它的真正終結(jié)。”(P165-167)作者在對建文帝朱允炆倉促“削藩”而慘敗的批判的基礎(chǔ)上,語重心長地對最高統(tǒng)治者們發(fā)出了“有風險”“需謹慎”的嚴厲正告,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主張和平統(tǒng)一、反對內(nèi)部戰(zhàn)亂的仁愛思想與人文精神。作者人文情懷之溫潤馨香,實在動人肺腑。
《七朝》第五章專門評說太平天國革命的經(jīng)過及作者之觀點,主要從“南京是太平天國的遷都之城”“太平天國給南京的是一場場劫難”及“太平天國是一個宗教武裝組織”三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而深入地闡述,最終認為:“關(guān)于太平天國農(nóng)民運動,一方面應(yīng)肯定其反帝反封建的基本性質(zhì)和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準確認清農(nóng)民運動的局限性,特別是其不可避免的封建化趨勢。太平天國與清廷的戰(zhàn)爭給昔日之南京帶來的無疑是一場場劫難。除了百姓遭殃、死亡慘烈外,對南京的歷史建筑大量破壞……更是罄竹難書?!?P146)作者辯證分析,中肯公允,是非分明,結(jié)論可信。作者非凡的史德、史識、史才的深度修煉之功,于茲可窺一斑。
再次,善于比較見優(yōu)劣。《七朝》中常常運用比較研究法來彰顯各自的優(yōu)劣得失,是非清晰,特色鮮明。在評價南京三位“后主”(東吳政權(quán)的孫皓,南唐陳政權(quán)的陳叔寶、南唐政權(quán)的李煜)的時候,作者即采用對比分析的手法,將他們的異同點剖析的頭頭是道、一目了然。他們的不同點是:第一是三位后主登上金鑾殿的機遇與背景不同(孫皓因“大齡青年”而被提拔重用,陳叔寶在登基前曾被弟弟一刀砍昏,李煜以“江南國主”身份接過了南唐政權(quán));第二是三位后主的政績優(yōu)劣不同(不斷失去人心的孫皓,國難臨頭還在偷安的陳叔寶,企求當‘兒皇帝’而不得的李煜)。他們的相同點是:都是客死他鄉(xiāng)(孫皓客死洛陽,陳叔寶也客死洛陽,李煜客死開封)。
作者在異同比較后,得出結(jié)論說:“他們雖然沒有什么可稱道的經(jīng)天緯地業(yè)績,甚至是荒淫無能殘暴的,但卻程度不同地為后人留下了物質(zhì)與非物質(zhì)的文化遺產(chǎn)。”(P124)如此辯證地分析歷史人物,對于他們的得失功過予以實事求是的評價,允中不偏,這是作者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與辯證唯物主義觀的可喜成果,值得稱道。
作者在對元朝末年倆“吳王”(他們就是起兵造反的領(lǐng)軍人物張士誠與朱元璋)的論述中,也采用了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異同比較研究法。極具意味的是,作者將倆“吳王”比較論析后,從對后起之朱姓“吳王”滅掉先起之張姓“吳王”的事實真相中,就朱元璋明知張士誠已經(jīng)稱“吳王”的情況下還依然稱自己是“吳王”的疑問,作了頗合情理的精辟解釋:“朱元璋這種做法,絕不是在抄襲張士誠,也絕不是為了混淆視聽,而是體現(xiàn)了他要代表真正的吳文化精神,成為真正合格的‘吳王’的信心與氣魄。”(P155)真是慧眼獨具,靈光燭照,邏輯嚴密,啟人心扉。
《七朝》新著,無論是史學性、學術(shù)性、創(chuàng)新性,還是文學性、可讀性、趣味性,都是令人耳目一新、值得稱美的。其學術(shù)價值與意義,作者一言以蔽之:“給南京以‘七朝古都’的準確定位,可以增加南京都城歷史的厚重可信度,可以加大南京都城歷史形象的清晰度,可以提升南京都城歷史的美譽度?!?P207)三個“可以”,一錘定音;諸種疑云,一掃而空;二十萬言,一腔赤誠;文化自覺,一生踐行;文化自信,一書可證!可以相信,這當是“一本可以走進千家萬戶尤其是南京市民家中的書,一本可以走進校園的尤其是大學校園的書,一本可以走進廣大讀者心田尤其是專家學者心田的書。”(《七朝》封底推介語)
作者在《七朝》“后記”中說得好:“我雖不能直接為這座城市建設(shè)添磚加瓦,但這本書是我積40余年之學養(yǎng),奉獻給這座城市的一份珍貴禮物。我希望,我也更加堅信,會有更多熱愛南京、關(guān)注南京,尤其是生活在南京的人們,爭取加入我向這座城市獻禮的行列中來?!?(P230)其言切切,其情殷殷。真乃“一片誠心在《七朝》,著書立說為愛城?!?/p>
作者現(xiàn)正體健思敏,老當益壯,滿目青山夕照美,不用揚鞭自奮蹄??梢韵嘈牛瑧{借他一貫的文化自覺意識、熱愛南京都城的滿腔赤誠以及文史哲美相融的豐沛才情,他將會為南京這座七朝古都寫出更新的文字,繪出更美的畫圖,作出更大的貢獻!
行文至此,意猶未盡,遂作七律一首,聊表對作者及其《七朝》之欽敬之情焉。
七朝定讞破天荒,赫赫南京古色香。
昔日疑云遮耳目,今朝新見鑄華章。
一腔赤子情懷厚,卌載精研道義彰。
深愛古都恒探索,夕陽依舊馬鞭揚。
本文作者李金坤近影
李金坤,字仁山,又字智泉,號三養(yǎng)居士,別號三樂生;筆名金山客、李無言等。江蘇金壇人,蘇州大學文學博士,北京大學高級訪問學者,江蘇大學文學院教授,浙江樹人大學、廣東數(shù)所高校客座教授。從事高校古代文學教研30余年。出版《風騷詩脈與唐詩精神》等專著3部,參著《新編全唐詩校注》等20余部;在《文學遺產(chǎn)》、《學術(shù)研究》、《文獻》、《文史知識》、《經(jīng)學研究》(臺灣)、《人文中國學報》(香港)、《國際言語文學》(韓國)、《詩經(jīng)研究》(日本)等國內(nèi)外重要刊物發(fā)表論文300余篇。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項,省、市級科研項目8項。獲國家、省、市各級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20余項。敬畏自然,崇尚情趣。雅好辭章,陶情怡神。所撰《鎮(zhèn)江賦》(2009年3月30日刊于《光明日報》名牌欄目“百城賦”)、《復(fù)建北固樓記》碑文及《詩話鎮(zhèn)江新二十四景》組詩等,弘揚鄉(xiāng)邦文化,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