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市區(qū)水亭街的一間陶吧,一件件形態(tài)各異、造型不一的陶瓷藝術(shù)品映入眼簾,1982年出生的彭瑩便是這間陶吧的創(chuàng)始人。
3年前,彭瑩在江西景德鎮(zhèn)旅游,懷著一顆文藝心的她被陶瓷藝術(shù)品所吸引,回到衢州不久后,她就盤算著開一家陶吧。2014年4月,陶吧正式開張,當時的店鋪是在市區(qū)坊門街。
制作陶藝看上去很美,其實是個很枯燥的過程。為了學精這門手藝,彭瑩來回奔波于景德鎮(zhèn)和衢州之間。“一般來說,周末來做陶藝的人比較多,周一會空些,我選擇周一大早趕到師傅那里學習。”彭瑩說,自己學得精,教起顧客來就得心應(yīng)手。
彭瑩說,在景德鎮(zhèn)學做陶藝時,從早到晚起碼12個小時,回到酒店休息,胳膊酸痛得抬不起來,衣服都脫不下來。“雖然很累,但我從沒想過放棄。”
陶吧的生意一直很紅火。去年下半年,彭瑩將店鋪搬到了水亭街,她認為老街適合這種高雅的藝術(shù)。
“你看,這個招財貓就是一對情侶過來做的,別看這是他們第一次做陶藝,但做得很用心。”彭瑩笑著相告,一件陶藝完工無論做得怎樣,都是獨一無二的,最重要是體驗了這個過程,頗有紀念意義。
“一件陶藝從圖紙設(shè)計,到揉泥、拉胚、修胚、素燒,再到除塵補水、施釉、燒制等,需要十多道工序,沒有一點耐心是完不成的,最重要的是還能靜下心。”彭瑩說,上周末,陶吧來了一對父女,女孩子大約七八歲的模樣,她很想與爸爸一起完成一件陶藝,但這位爸爸嫌麻煩,不想?yún)⑴c,兩人發(fā)生了爭吵。“我就先把小女孩拉到一邊,告訴她,我可以先教她做,讓爸爸站在一旁看,等會他可能就會過來幫你。聽到這些話,小女孩開心地笑了。”
隨后,彭瑩將一塊泥巴放到了拉胚機上,手把手地教她,不一會兒,一只水杯的模型就出來了。興奮得小女孩大聲嚷道,“真是太好玩了,爸爸,你看,我都會做了!”果然,站在一旁的爸爸也忍不住加入其中。父女之間的不愉快頓時煙消云散。
“那天下午,這對父女玩了一個多小時,制作了一只水杯,看得出來,他們很滿足。”彭瑩說,學做陶藝不僅能靜心,還可以拉近親子關(guān)系,所以家長帶孩子來店里體驗的特別多。
開設(shè)陶吧的三年多時間,彭瑩品嘗到了初次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也從中收獲了無數(shù)快樂,“即使哪天陶吧不開了,我也會在家里開一間私人工作室,繼續(xù)做陶藝,我想與泥土打一輩子交道。”彭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