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持續(xù)席卷廬州,何處尋覓一方清涼?今年夏天,合肥街頭巷尾開設的一處處納涼點,正成為市民觸手可及的“清涼港灣”。
社區(qū)納涼點里的“微幸福”
中午時刻,太陽火辣辣地照射在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在包河區(qū)清華園小區(qū),吃過中飯的數(shù)位居民相約來到了小區(qū)新開設的納涼點,在這間不到30平方米的區(qū)域,享受著夏日里的清涼。
記者推開小區(qū)納涼點大門,一股清涼感撲面而來。
“今天上午忙差不多了,我就帶小孫女先下來乘乘涼,一會老伴收拾完就下來找我們。”此時,61歲的小區(qū)居民李殿民正拉著7歲的孫女跟鄰居們打著招呼走進納涼點。
剛進屋,小孫女便掙脫爺爺?shù)氖种北紩?,去找昨天未讀完的科普書籍。而李殿民則徑直來到了“老伙計”們身邊,討論著關心的國內外熱點新聞。
記者觀察了這間納涼點,一邊的書架上黨建讀物與生活百科整齊排列,而便民角的應急藥箱、共享充電寶、愛心雨具則隨時待命。
屋外蟬鳴聲聲,屋內涼風習習。孩子們翻書,老人們低語,清涼帶來的幸福感洋溢其中。
物業(yè)閑置倉庫變身“社區(qū)能量站”
離這處納涼點不到500米的楓丹園小區(qū)納涼點,居民馬存亞剛完成理發(fā),站起身照了照鏡子,在滿意地點頭后順手將1元零錢投入“微愛暖心箱”……
“每周我會輪流在楓丹園和清華園這兩個納涼點給大家理理發(fā)。天熱大家都不想跑,能在納涼的空檔把他們的‘頭等大事’解決了也不錯!”22歲的蚌埠小伙、理發(fā)師劉虎用毛巾一邊拍了拍身上的碎發(fā),一邊張羅著下一位居民。一旁的吳長富,此時正忙著給居民絞褲邊。
“我們清楓居委會所轄的兩個小區(qū)都不大,居民們納涼休閑場所一直是個難題。”包河區(qū)濱湖世紀社區(qū)清楓網(wǎng)格黨總支委員胡志坤表示。
他告訴記者,今年5月,網(wǎng)格黨總支將小區(qū)物業(yè)倉庫和“楓尚調解室”微改造為納涼點。更引入了小區(qū)能人資源,提供理發(fā)、縫補、磨刀等低償服務,既滿足剛需,又將公益收入反哺困難群體。
清涼是底色,這里更是社區(qū)能量的“小樞紐”,微小服務鏈接著鄰里溫情,傳遞著“暖暖的”貼心。
地鐵站,不僅可以用來等車也可以納涼
不僅在小區(qū),在合肥的街頭巷尾也藏著一個個用心準備的納涼地。
4日下午3時許,合肥軌道交通2號線東五里井站站廳內的納涼區(qū),家住站點附近的陳桂香正帶著小孫子在此納涼,看到孫子玩累了,她來到飲水桶旁接了一杯礦泉水。
“慢點喝,別嗆著!”看到孫子咕嚕咕嚕地喝著,陳桂香臉上蕩漾著一絲幸福。
“咱們五里井附近稍微大點的超市還在東七里站寶業(yè)那邊,夏天出來納涼真不方便,自從地鐵站開通了納涼點,我們這邊的居民只要天熱都有了乘涼的好去處。”談起眼前的納涼點,58歲的陳桂芬感慨不已。其實她只是眾多市民在地鐵納涼區(qū)享受清涼的一個縮影。
“我們除了劃定納涼區(qū)域,還為乘客準備了‘夏日清涼包’、免費飲水以及免費測量血壓等特色服務。”東五里井站自然站站長胡權表示,納涼區(qū)均設置在遠離主要客流通道、不影響乘客正常通行的區(qū)域,并配有清晰醒目的“納涼區(qū)”標識引導。
“與以往相比,今年的納涼點不僅在數(shù)量上增多,從去年87個增至今年的131個,開放時間與軌道交通運營時間同步。”合肥軌道交通集團運營公司相關人士介紹。
此外,合肥軌道部分站點還結合自身特色,推出豐富多樣的活動:渡江紀念館站設共享“書”適區(qū);大東門站、合肥南站等黨群服務驛站增加“納涼屬性”,提供常溫水、充電、急救箱、行李寄存等便民服務。
從社區(qū)角落到交通樞紐,從應急藥箱里的創(chuàng)可貼、共享充電寶的電量、理發(fā)椅旁的零錢箱,皆在細微處詮釋“城市之暖”。
如今的合肥,當高溫下的清涼成為觸手可及的日常,這些方寸之地成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最佳視角”,讓每位奔波的身影,都能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間,找到一方有溫度的棲息之地。
合肥在線-合新聞記者 王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