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合肥,熱浪襲人。
戶外球場邊上,一位小女孩站在泡沫紙箱前,箱蓋上寫著:“暑期歷練 按需支持”。
她的身邊,是幾瓶礦泉水和碳酸飲料,以及一個坐著的妹妹。不遠處,一位男士戴著帽子,倚在一棵樹下,悄悄關注著一切。他是女孩的父親,也是這場“擺攤實驗”的發(fā)起人。
這個暑假,王成飛讓孩子走出家門,學會與陌生人打交道。“希望她在吃苦的時候,學會不怕。”
“你要不要試試?”
一次源于本能的教育嘗試
這個想法的起點,并不復雜。
幾天前,王成飛刷到一個短視頻:一個小朋友在街邊擺攤賣水,背后是默默守護的家長。
“這種方式挺好。”王成飛說,他不想孩子假期一直被安排,希望孩子能在真實的環(huán)境里磨煉。
“我知道她怕生,不愛說話,也沒受過太多挫折。”他說這話時帶點遲疑,“不是為了讓她吃苦,也不是要她掙錢,就是想看看她會怎么應對。”
他把想法說給了就讀小學四年級的女兒王煜褀,“她一開始說‘可以試試’,我知道她其實有點害怕,但她點頭的那一刻,我有些感動。”王成飛說。
第二天,他就開始準備材料:礦泉水、碳酸飲料,一個泡沫紙箱,小板凳,還有那行字——“暑期歷練 按需支持”。“我特意不寫價格,尊重每個支持的人,也給孩子留一點自由度。”
出發(fā)前,他問女兒:“你有信心嗎?”她說:“有。”
“爸爸,我怕”
烈日下,艱難成交第一單
第一次出攤是在7月11日下午,大女兒負責擺攤,小女兒陪伴。
他把孩子安頓好之后,自己退到幾米遠的樹蔭下,既像個旁觀者,又像一根看不見的線,在背后牽著孩子。
現實有點“殘酷”。到了下班高峰,小女孩站了半小時,一瓶水也沒賣出去。她的眼圈紅了,帶著哭腔說:“爸爸,我怕……沒人買。”
王成飛承認,那一刻心疼涌上心頭,“你說我想讓她受這個苦嗎?不想,但我也不能這時候走過去接手。”他強忍著想上前的沖動,站在原地,說了一句:“剛來,慢慢來,要耐心。”
過了不久,終于有一位女士停下來,從她手里買了一瓶水。“我看到她用電話手表打電話給媽媽,快樂地說著‘我賣出去了!’”王成飛感慨,“那種興奮是真的。”
第一次出攤的一個半小時,賣了7瓶水。看著女兒一邊擦汗一邊收攤,王成飛心里五味雜陳,“她是真的累了,臉曬得通紅,但我看得出來,她在咬牙堅持。”
從“怕羞”到“主動”
三天見證一次自我突破
第二次出攤前,王煜褀提出,想自己來打包水、搬泡沫箱。父親沒插手,只在一邊幫忙看著。“她像模像樣地收拾,一路上還會和妹妹聊今天想怎么介紹產品。”
這一回,她更主動了。盡管聲音仍不大,但她開始主動向人打招呼:“叔叔阿姨,來瓶水吧?”
“她把最冰的水遞給顧客,會笑著說謝謝。”王成飛說,這些細節(jié)變化,比賣了多少水更重要。
那天,她賣了34元,并能自信地和人對視。第三天擺攤時,她沒有了初次的拘謹和羞澀,站在攤位前,像個“小掌柜”。
“她還是會緊張,但已經不像第一天那樣怕了。”王成飛說,“真的高興,看到她每一次進步,都是努力的結果。”
這三天,王成飛在社交平臺發(fā)了些記錄。沒想到,不少人點贊評論,有人留言“這才是暑假的意義”,也有人感嘆“孩子真懂事”。還有人私信他說,自己也想讓孩子試試。
但也有人問:“這么小的孩子,扛得住嗎?”
王成飛坦言:“我不是在訓練一個‘賣貨機器’,也不是要她提前進入社會,只是想讓她豐富一些經歷,不局限在作業(yè)本里,而是在陽光下成長。”
“成長不能替代”
街角擺攤的背后是父愛如山
回望這三天,王成飛說他也經歷了一個“教育上的小冒險”。“我不是專業(yè)育兒專家,甚至很多時候也在懷疑自己。”
他最怕的,不是孩子沒賣出去水,而是自己會不會在不經意間給孩子太大壓力。“我時刻提醒自己:不能讓她覺得這是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是一個可以選擇的體驗。”
“但我也希望她明白,成長本來就不輕松,我們不能替她承受,但可以陪她慢慢走。”
如今,王煜褀還在問:“爸爸,這個周末還可以擺攤嗎?”她開始為下一次做計劃:要買點橙汁、換個攤點、學幾句更好的介紹語。
而父親,依舊會站在遠處,看著她,一如既往地守望。
合肥在線-合新聞記者 王書滸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