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一大早,定遠縣定城鎮(zhèn)定西居民委員會黨總支書記董如松和居委會主任沈安勝早早帶著筆記本,來到居委會辦公室會合。今年春節(jié)他們要利用大量外出務工人員返鄉(xiāng)的機會,登門給群眾拜年,了解他們有什么想法,有哪些問題急需解決。
上午9點20分,他們首先來到位于定西居委會中心居民組的書茂涵管預制廠。廠區(qū)中央有兩個涵管機,一排排成品涵管整齊地擺放著。 “你的產品都往哪銷?。?”董如松問。 “主要銷往二龍鄉(xiāng)、連江鎮(zhèn)以及合肥等周邊地區(qū)。 ”預制廠負責人魏華順答道。 “賣的怎樣? ”“基本供不應求,一年除去個人工資,純收入有8萬多元。 ”“今年可有什么打算? ”“我想擴大規(guī)模,再多做幾個品種,例如路涵等。 ”“還要投入多少錢? ”“要增加配套設備如吊車、行道等,估計需要再投入60多萬元,去年一年租設備就花費十幾萬。我們貸款有點難,僅靠戶口本貸不了幾個錢,而且手續(xù)麻煩。 ”坐在老魏旁邊的慶松預制廠負責人王慶松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希望解決資金短缺的瓶頸。董如松如實記錄下他們的意見與建議,表示會盡可能協(xié)調解決,并鼓勵他們堅定信心,做大做強。
在崗李居民組的李井奎家,老李和兒子一起辦了個米廠。見到居委會的干部來走訪,老李打開了話匣子:“我這個廠子地方太小,倉庫只能存放40噸水稻,加工機器一年有一大半的時間是閑置的,大米加工機械沒地方擺。我想把左邊的房子拆了蓋個大一點的廠房來儲存糧食。 ”居委會干部當場記下了老李的話。沈北居民組的劉炳連一家四口外出打工近4年,一番問候之后,老劉吐露出心聲,想在家辦個印刷廠,就是擔心手續(xù)繁瑣,希望政府加大幫扶力度,支持農民工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
不知不覺已到中午,董如松和沈安勝一邊問一邊訪,筆記本上記錄下近十條意見和建議。 “這幾天,我們將把收集到的意見報送到鎮(zhèn)里和縣里,為下一步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提供參考,切實為群眾排憂解難,讓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董如松說。
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滁州市鄉(xiāng)村干部開展以“系萬家情、進萬家門、聽萬民聲、悉萬民事、解萬家憂”為主題的“五個一萬”登門拜年走訪活動,重點走訪返鄉(xiāng)在外務工人員、在外發(fā)展的各類人才,本地創(chuàng)業(yè)的企業(yè)家、致富能手和困難群眾。預計全市千名鄉(xiāng)鎮(zhèn)(街道)黨政班子成員、7000名村(居)“兩委”干部將走訪群眾4.5萬戶以上。(記者 羅寶、通訊員 張舒 馮再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