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望江縣漳湖鎮(zhèn),這個原本陌生的地名,最期卻在安慶石化煉油一部被近200名職工所熟知。因為在那里,有他們牽掛的兩位留守兒童——11歲女孩胡華(化名)和9歲女孩胡玲(化名)。
安慶石化煉油一部黨總支、團總支在望江縣漳湖鎮(zhèn)黨委、團委的幫助下,輾轉打聽到胡華、胡玲兩位留守兒童困難的家境,心里一直惦記著去漳湖鎮(zhèn)看望她們。11月16日,14名志愿者為她們購買了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還自發(fā)為兩位女孩各捐款400元錢,帶著愛心前往漳湖鎮(zhèn)。
胡華的家是村子里的貧困戶,她的父親早年去世,母親也改嫁到東北,家里的收入只靠七十多歲的爺爺奶奶種點棉花、蔬菜等農作物,每年低保不到1000元,微薄的收入還要支付小華每學期900元的校車費等各類費用。小華因為從小營養(yǎng)不良,身體缺鈣,還得了佝僂病。盡管家境拮據(jù),但爺爺奶奶一分分攢著錢,準備為小華16歲時到安慶醫(yī)院開刀動手術。志愿者給小華送上了精心準備的新書包和學習用品。內向寡言的小華體會到志愿者的關愛,露出了天真的笑容。
看望另一個村的女孩胡玲時,細心的志愿者發(fā)現(xiàn)小玲大冬天還光腳穿著鞋。志愿者譚新元是去年剛入廠的青工,見此情景,小伙子默默上前將孩子牽到一邊,蹲下身子,為孩子穿上襪子。小玲的父親在她即將出生時離家出走,至今杳無音信,母親在她三歲時也離開了這個家。小玲一直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過著艱苦的生活。
兩位女孩都在漳湖鎮(zhèn)上小學,盡管家境不好,但懂事的她們十分珍惜上學機會,好學上進,多次被學校評為三好學生,長大后上大學是她們的夢想。“一次性捐助不能給她們真幫助,我們應該為她們的成長再做點什么。” 回到安慶石化,黨政工團萌生了發(fā)動群眾長期幫扶的念頭。
11月20日,安慶石化新聞網上刊登的志愿者看望孩子們的新聞圖片。新聞立即引起了煉油一部職工的關注,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的愛心和善心一下被激發(fā)出來,紛紛響應這項愛心幫扶活動中。原本14個人的愛心變成了煉油一部近200位職工的大愛心。
“我們建立留守兒童幫扶基金,和她們結為長期‘幫扶對子’,大家每月只要節(jié)省10元錢,就可以資助兩個孩子完成學業(yè),直到她們上大學。”大家紛紛獻計獻策。以“石化夢、成長夢”為主題的“關注留守兒童”活動計劃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逐步成熟。
目前,愛心行動還在職工中延伸傳遞。“下次去漳湖鎮(zhèn),一定要叫上我。”剛退休不久的陳福生師傅,也要奉獻自己的愛心。
(張新華 汪芳紅 舒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