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線、墻體等嚴重“超齡”,基礎設施老化、抗震等級不足、漏水、隔音差,房屋病灶多,居民住在里面“心慌慌”……你身邊有沒有這類“危房”?近日,我市出臺《無錫市國有土地上危舊住房整治工作方案》,對經鑒定為C、D級的國有土地上危險住房,全市大板房,房齡超40年、房屋質量差、使用功能及配套設施不完善且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危舊住房啟動全面“解危”。
近年來,一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造的住房逐步呈現“老態(tài)病態(tài)”,安全性和舒適度嚴重不足,城市更新如何對這些危舊住房煥新?根據方案,此次整治按“因地制宜、分類實施、試點推進、確保安全”的原則,對鑒定為D級的住房,實行應改盡改,做到“人不進危房,危房不進人”;對鑒定為C級及以下的住房,合理確定“留改拆”等整治方式。
前不久,我市靖海新村、盛岸一村兩棟“超齡”大板房原地拆除重建迎來封頂,作為梁溪區(qū)危舊住房“解危”試點項目,居民對原地煥新充滿期待。“項目順利推進為全市危舊住房原拆原建積累了經驗。”市住建部門人士介紹,方案中專項整治主要通過征收拆除、自主更新和原拆原建三種方式分類推進,梁溪區(qū)已率先試點原拆原建,惠龍新村居民自主更新試點也正緊鑼密鼓推進前期意愿征集。
“在選擇‘解危’方式時,可結合完整社區(qū)建設、公共服務設施補短板、城市社區(qū)嵌入式服務建設等因地制宜確定最優(yōu)方案。”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比如,對相對成片且未列入年度征收計劃的危舊住房,可依據居民意愿,按照“居民自籌、政府支持、平臺實施”模式開展自主更新,鼓勵政府、居民、社會組織多方參與,聯合推進項目建設。
方案還要求落實危舊住房日常監(jiān)測和動態(tài)預警。對于疑似存在安全隱患的房屋,探索利用“北斗+傳感器”自動化監(jiān)測技術,強化監(jiān)測預警,同時探索“保險+服務+科技”房屋安全管理模式。“引入保險賠付機制,可依托第三方機構對被保房屋進行監(jiān)測。”業(yè)內人士認為,保險機制進入危舊住房“解危”,可助力形成預警、監(jiān)管、整治閉環(huán)。預計今年內可實現我市國有土地上危舊住房監(jiān)測全覆蓋。
加力開展動態(tài)整治。根據方案,下一步,我市將按照“一樓一策”“一片區(qū)一策”原則,建立“一庫兩清單”,即項目庫、試點清單和動態(tài)整治清單,結合居民改造迫切度,按年度實施計劃,通過修繕加固、征收安置、自主更新、原址重建等方式,到2027年,完成項目庫中危舊住房試點項目整治。此外,方案還要求相關職能部門加快研究配套政策,力爭2030年底前形成覆蓋較全面、要素較完備的配套政策體系,到2035年,構建國有土地上危舊住房安全管理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