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隋唐宋元時期的安徽,那就是“繁榮”。
歷史學家這樣評價這一時期的安徽文明:以大運河為代表的水陸交通發(fā)達,帶動了安徽及東南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成為全國經(jīng)濟重心南移的發(fā)端。
大運河安徽段除泗縣段運河故道有水外,其余盡皆湮沒。
扼汴水咽喉,當南北要沖。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從開鑿、興盛、衰敗到湮沒,多種地域文化繁榮交匯,中華民族悠遠綿長的文化基因蘊含其中。
這是一條交流之河,連接“路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通道。這也是一條漕運之河,從隋代到清朝中期,大運河伴隨著漕運,走過了千年輝煌,是驅動大宗商品運輸?shù)哪媳贝笸ǖ馈?/p>
這還是一條瓷器之河,以瓷器為代表的商貿(mào)往來繁榮。
壽州窯、繁昌窯、蕭窯等為代表的安徽地方窯口,兼收并蓄,在生產(chǎn)技術、器形裝飾等方面呈現(xiàn)了融冶南北于一處的歷史風貌,蕪湖繁昌窯成為中國北瓷南移的第一站,從窯場附近的峨溪河可通往長江,再通過隋唐大運河南下北上,南北方制瓷技術在碰撞中進行交流融合,與定窯、越窯作為同一品級的外銷瓷,最終成為長江下游“獨一份”的青白瓷窯系。
宿州市博物館內(nèi)瓷器
這更是一條文化之河。大運河在隋開鑿以后,唐宋時期連接江南經(jīng)濟中心,另外一端連接政治中心,南來北往大量的文人墨客游歷、經(jīng)過大運河,給沿線城市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和獨特文化。
安徽文房四寶的歷史源遠流長,特別是在唐宋時期,以紫毫、雞距等為代表的宣筆盛名天下;宋時,徽商崛起,徽州的經(jīng)濟和文化開始對全國產(chǎn)生重要影響。
這一時期,社會文化空前多元、開放、包容。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事跡廣為流傳,影響至今,涵養(yǎng)了包公廉潔文化;從李白的《贈汪倫》到王安石的《湯坑泉》、蘇軾的《孫莘老移廬州》……歷史上諸多文學大家都曾為安徽揮毫潑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