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熱心小伙,一位是巾幗勇者,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造血干細胞捐獻者。7月3日,志愿者秦東輝和吳朦在合肥同日完成造干捐獻,成為了連號捐獻者,分別是安徽省第774例和775例、全國第20482例和20483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同日捐獻,秦東輝和吳朦成為連號捐獻者
秦東輝:跨越千里,從云南來安徽獻愛心
秦東輝出生于2001年,是一名來自云南曲靖的小伙,之前曾在馬鞍山市工作。2020年3月的一天,秦東輝和朋友一起走進了一座愛心獻血屋,在這里參與了無償獻血。在這次獻血中,馬鞍山紅十字會的志愿者介紹了中華骨髓庫的作用,這是秦東輝第一次了解到捐獻造血干細胞這回事。沒有多想,秦東輝便選擇登記留樣,加入了中華骨髓庫。
時隔5年多,秦東輝已經(jīng)回到了云南。今年4月18日,馬鞍山工作站給秦東輝打去了電話,告知他與一名患者配型成功了。得知自己的選擇關乎患者生命,秦東輝當即表示愿意捐獻救人。
考慮到秦東輝已經(jīng)身在云南,為了方便捐獻,他的信息從中華骨髓庫安徽分庫轉(zhuǎn)到了云南分庫。
然而一個月后,馬鞍山工作站意外接到了安徽分庫的電話,需要聯(lián)系秦東輝參加捐前體檢。原來,曲靖市紅十字會之前已經(jīng)給秦東輝完成了高分辨血樣的采集,可當通知體檢時才發(fā)現(xiàn),秦東輝已經(jīng)離開云南去了合肥工作。
隨后,馬鞍山工作站緊急著手準備,決定安排秦東輝5月22日在合肥完成體檢。就在體檢前幾天,馬鞍山工作站又意外接到了秦東輝的電話,他已經(jīng)來到馬鞍山探訪朋友。工作人員便趕緊準備了體檢表單,安排他在馬鞍山完成了體檢。
體檢結果也和體檢過程一樣,并非一帆風順。有一項體檢指標沒有達標,幸運的是秦東輝在復查中順利通過,達到了捐獻要求。
7月3日,云南小伙秦東輝在合肥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
6月20日,捐獻計劃下達,秦東輝需要在6月29日9點20分前入住安醫(yī)大二附院,并于7月3日正式捐獻。
吳朦:體重剛達標,已參加5次無償獻血
吳朦出生于1997年,來自馬鞍山當涂縣。雖然看起來身形瘦小,但吳朦的內(nèi)心卻十分堅韌勇敢。
雖然僅僅是剛好達到參與無償獻血的體重要求,但吳朦卻已經(jīng)參與了5次無償獻血,并且每次獻血都選擇400毫升。
第一次獻血時,吳朦還在天津上大學。當時,她和室友一起走上獻血車,捋袖獻愛心。比起第一次的勇敢嘗試,第二次獻血的無畏更讓吳朦記憶猶新,由于低血糖吳朦在獻血時還有過暈血癥狀。
盡管如此艱難,但這依然攔不住吳朦獻愛心的腳步。2020年的5月4日,當時第一波新冠稍稍穩(wěn)定,吳朦便直奔獻血屋要參與獻血。“當時在新聞上看到了大家有關獻血援鄂和造血干細胞捐獻的報道,覺得特別有意義。作為一個青年,在五四青年節(jié)這樣的節(jié)點,我也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當天,不僅參與了無償獻血,吳朦還鄭重地加入了中華骨髓庫。
時隔5年,吳朦接到了配型成功的電話。在電話里,她得知患者體重比她高出20多公斤,意味著她可能需要捐獻造干的量更多,對自己身體的負擔更重。盡管如此,吳朦還是表示,愿意盡己所能,去挽救患者的生命。
吳朦是一個3歲孩子的母親,丈夫肖偉得知吳朦的決定后,雖然擔心妻子的身體,但也堅定地支持和尊重妻子的想法。
在順利完成捐前體檢后,6月13日,吳朦的捐獻計劃下達,定于7月10日進行捐獻。就在等待捐獻的期間,由于患者病情出現(xiàn)變化,捐獻計劃提前一周,改為7月3日在省立醫(yī)院捐獻。
為了讓妻子沒有后顧之憂,肖偉帶著孩子一起,全程陪同著妻子,見證著她實現(xiàn)捐獻救人的心愿。
同日捐獻:兩人成為連號捐獻者
7月3日一早,秦東輝和吳朦分別在安醫(yī)大二附院和省立醫(yī)院完成了最后的準備,邁入了采集室。
經(jīng)過4小時25分鐘的采集,秦東輝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混懸液240毫升。吳朦的捐獻時間略長一些,為4小時 32分鐘,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混懸液270毫升。
7月3日,在丈夫、孩子的陪同下,吳朦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
雖然原本素不相識,但秦東輝和吳朦卻因為同日捐獻,成為了連號捐獻者,分別是安徽省第774例和775例、全國第20482和20483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這是中華骨髓庫馬鞍山工作站第四次一日實現(xiàn)兩例捐獻、也是第二次同日連號捐獻“生命火種”。
當天下午,在志愿者的護送下,秦東輝和吳朦捐獻的“生命火種”已經(jīng)啟程,預計當晚即可到達患者所在醫(yī)院。兩名患者的生命因為他們的善舉,將重新點燃希望之光。
合肥在線-合新聞記者 朱汗翔 通訊員 徐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