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滴血跡、一縷發(fā)絲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密碼遇上人工智能的“神筆”,人類首次擁有了從基因序列直接描繪立體面容的“魔法”。
日前,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陳洛南教授團隊,聯(lián)合國內外科研團隊取得了一項重大突破——研發(fā)出Difface人工智能模型,能根據DNA序列直接生成3D人臉圖像。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fā)表于國際頂刊《Advanced Science》(先進科學),揭開了三維人臉重建技術的新篇章。這項被稱作“基因畫像師”的突破性成果,未來有望在刑偵破案、歷史人類學研究、個性化醫(yī)療等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
這個科學“魔法”是如何實現的?記者了解到,Difface研究團隊創(chuàng)造性地將預訓練Transformer(一種人工智能模型架構)與螺旋卷積技術結合,猶如為AI安裝上“空間基因解碼器”和“三維視覺建模儀”。
“就像用兩種不同的語言翻譯同一首詩?!标惵迥辖榻B,“Transformer擅長解讀DNA序列的深層語義,而螺旋卷積能精準捕捉面部點云的幾何特征。”通過對比學習將兩種模態(tài)特征映射到統(tǒng)一空間,再借助擴散模型的“畫筆”逐步細化,最終生成高精度三維人臉。
Difface還特別擅長抓取遺傳特征,譬如鼻根凹陷、鼻翼突出等面部細節(jié),通過這項“黑科技”都可精準還原?!斑@些部位就像基因寫在臉上的簽名?!标惵迥媳硎?,有了Difface,DNA序列與3D人臉的精準匹配度提升約12%,“即使在DNA數據稀缺情況下(研究人員隨機將DNA序列從90%逐步降低到10%),該模型仍可保持較高的生成精度?!?/p>
這意味著,“一枚殘缺指紋鎖定一個人”的刑偵神話,未來可能成為現實。
有意思的是,當輸入年齡、性別和BMI等不同信息時,Difface還能上演“變臉戲法”。比如推演嫌疑人60歲時的滄桑容貌,或是還原20歲時的年少模樣。研究團隊稱,該技術將為尋找失蹤兒童提供新思路——即使失蹤者現在已成年,也能通過童年DNA生成當前樣貌。
不可見的遺傳密碼化作可視的生命圖譜,這項技術的應用前景正引發(fā)各領域專家的熱烈討論。在刑偵領域,它有望破解多年懸案,通過現場生物檢材重建嫌疑人面容;在人類學研究中,古人類DNA或將重現祖先真容;在醫(yī)療美容領域,可實現基于基因的個性化容貌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