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湖濱新區(qū)井頭街道,各村(社區(qū))黨支部書記都隨身帶著一個不起眼的小本子,大家都稱它為“小掛賬”——一個隨時將群眾“急難愁盼”之事“掛上賬”,解決后再“銷掉賬”的“民情筆記”。翻開這些本子,帶著日期和事由的樸實記錄透露著泥土的氣息,本子記的是群眾的煩心事,寫的是黨支部書記解決問題的足跡,承載的是每一名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初心。
“小掛賬”,記下的是黨員的責任,一本本“小掛賬”里記下的,是黨員干部“時時放心不下”的擔當。馬樓社區(qū)黨支部書記楊陽的“小掛賬”用得勤、記得實。6月11日,他走訪“五保戶”董友彬,本子上記著六年前送醫(yī)的往事,也留下了如今老人獨居狀態(tài)良好的回訪筆記,持續(xù)的關懷躍然紙上;7月6日,面對高溫酷暑,他記錄著走訪董友彬、馬樹師等分散“五保戶”和“特困群眾”的情況,“給董友彬買了張竹涼席”的細節(jié),透著細致入微的關懷。這份責任,同樣體現(xiàn)在許莊村黨支部副書記王道勝的“小掛賬”里,當村里的李成合家屬反映李成合車禍受傷臥床不起時,楊陽在記錄后回應“等到半年后,看恢復怎么樣,若符合條件幫助其向民政部門咨詢如何申領殘疾證”,一句承諾,為困境中的家庭帶來了未來的希望。
“小掛賬”,詮釋的是“枝葉關情”。安圩社區(qū)黨支部書記王伯安的“小掛賬”扉頁上,寫著“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的行動指南。今年7月的一個下午,安圩社區(qū)的部分居民因稻田干旱急需用水找到社區(qū)協(xié)調,7月正是水稻拔節(jié)孕穗的緊要關頭,需要大水大肥,王伯安即刻在“小掛賬”上記下,并迅速聯(lián)系安排相關人員從民便河中提水到稻田溝渠中,涓涓清流潤澤了干涸的稻田,豐收的希望又回到了田間。這份對群眾急迫需求的關切,在井頭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張家軍身上同樣真切,6月18日,他在“小掛賬”里記下“經過走訪,摸底排查,井頭社區(qū)沈秀云家堂屋有裂縫,墻體朝外傾斜,因家庭困難,特殊原因,一直沒有修”,這份記錄讓他時刻記掛。6月20日,“對該戶進行加固維修”的筆跡,標志著危房隱患的解除。一渠水、一間房,解決的正是群眾心頭最緊要的“一枝一葉”,詮釋的正是黨員干部心系百姓的情懷。
“小掛賬”,匯聚的是服務力量。如今,“小掛賬”工作法在井頭街道各村(社區(qū))悄然普及,九里社區(qū)黨支部書記沈克云在“小掛賬”中記下“張林組發(fā)現(xiàn)基本農田被人放置集裝箱”,他立即安排人員耐心做工作,最終“由社區(qū)找吊車把集裝箱吊走”,守住了耕地紅線。在馬窯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孫宗軍的“小掛賬”里,“6月25日,馬窯小區(qū)39號樓業(yè)主張?zhí)K俠反映樓頂太陽能架已壞掉,存在安全隱患”,他迅速響應,6月27日便記錄下“已聯(lián)系太陽能專業(yè)維修師傅將太陽能拆除”,及時消除了潛在風險。這些帶著具體日期和解決路徑的記錄,如同一根無形的紐帶,將黨員干部和群眾緊密聯(lián)系起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強大合力。
這一本本樸素的“小掛賬”,記錄的是家長里短、田間地頭的“小事”,解決的卻是群眾實實在在的揪心事、煩心事,它書寫著基層治理精細化的生動篇章。據悉,接下來,井頭街道將持續(xù)推行“小掛賬”工作法,用腳步丈量民需、用行動化解民憂,讓這本“小掛賬”成為踐行初心使命、服務基層群眾最溫暖的見證。(陳樂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