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屏幕,世界各地的網友彼此分享著自己的生活近況,充滿趣味的游戲通過文字和表情包互動形成,笑容“雙向綻放”,這是課本上描寫的美好“地球村”景象。最近,大批外國網友涌入中國社交平臺。許多網友打開手機瀏覽小紅書,看到的不僅是IP在合肥的網友分享逍遙津美景和合肥美食,還有來自國外“新用戶”真誠發(fā)問。
打破壁壘,中外網友激起“交流潮”
越過浩瀚的大洋,中外網友突然能夠穿透屏幕,在社交平臺上“齊相會”,直視到對方最真實的生活,讓許多人感到既驚訝又高興。外國友人緊急切換中文說“你好”,中國友人則連忙推出英文說“welcome”。曾經那句“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的歌詞,在這一刻具象化了。
中外網友碰頭,不少人也趁機整起了“花活”,各種雙方“交手”的名場面,在社交平臺上熱熱鬧鬧。中國網友表示,要想在平臺待下去,外國友人們每天要在評論區(qū)或者是自己的賬號主頁提交一張可愛的貓貓狗狗圖,于是順著這股潮流,平臺便瞬間變成了“貓稅”提交所??蓯鄣膶櫸锊粩嗷钴S在平臺上,笑聲與快樂也借此一傳十,十傳百。
可愛的氛圍席卷“賽博場”,不少外國友人便也想“更近一步”,學習中國文化的心蠢蠢欲動。情到濃時,甚至形成了在線“作業(yè)幫”,外國友人拍下自己學習中文的課程試卷,一大批中國“教師”云端解答和教課。
甚至還有外國友人請求中國網友們教他們各種方言和俚語,一時間,廣東、安徽、浙江等各地的網友紛紛掏出自己的“本地腔”,勢必要讓海岸對面的朋友深刻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這突如其來的“漢語橋”,不僅讓文化和文化碰了頭,也讓曾經遙不可及的兩方人,在橋上有了一場最真實和溫暖的照面。
站上國際“跨界”互動,擁抱“合肥式”開放
趕上這趟熱鬧,咱們熱心的合肥市民們也沒閑著,秀起“英文腔”,化身旅游推廣大使,在社交平臺上“安利”合肥。
先是拋出一張張美照盛情邀約,從年味已濃的城隍廟,再到香味四溢的合肥美食,不少本地市民更是“毛遂自薦”,通過社交賬號在線發(fā)聲,“來合肥旅游吧,我免費帶領游玩!”不計成本的拉攏,是合肥人骨子里的熱心腸。
提到景色,談到邀請,觸到DNA的合肥各大景區(qū)和達人們也紛紛發(fā)出自己的坐標,向外國友人遞上最誠摯的名片。雖身在他鄉(xiāng),也不忘念叨一下家鄉(xiāng)的好,在一眾的邀約中,更不乏外地游子的“異地引薦”,真誠鼓勵外國友人們到合肥“瞧一瞧”,看一看這座城市獨特的風土人情。或許是擔心外國友人們只身旅游迷路,本地人推出的“省心旅游攻略”也趁此上線。
不少人也借助靈動的視頻,向外國友人們“鋪開”最真實的城市畫卷。合肥的年輕,廬州的古老,“科技之城”的時代風貌,在躍動的鏡頭中一覽無余,留下了格外美麗的瞬間剪影。
但在合肥,中外交流此刻并不是開始。近年來的合肥,已經變成了一個中外交流的高地,“合肥是什么樣的?”漸漸地已經有了來自不同國家的聲音。
在合肥讀書的“@是蒙也是猛”說,他眼中的合肥“非常宜人”;而來自烏克蘭的“@INNA”則說,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約上自己的閨蜜在合肥City Walk;這份愜意被“@NOUHAILa”捕捉到,她發(fā)布了一張自己在合肥公園里閑逛的截圖,然后配文說道“I am in love with this place!”市井生活之外,來自盧旺達的孔七因為學習與夢想,與合肥有了更深的緣分。他在安農大學習抗旱水稻育種,只為回到自己的國家成為“非洲袁隆平”,實現自己的“禾下乘涼夢”。
中外互動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多人開始了解合肥,越來越多外國友人也選擇留在合肥。今年1月10日,“我在安徽過大年”中外友人2025年春節(jié)聯誼活動拉開了序幕,數十個國家的外籍友人要在這里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中國社交平臺轉為“國際版”,合肥也在這場全球文化交流中,有了更多的“鏡頭”,熱情的、包容的、絢爛的。千言萬語,其實就一個意思,“Welcome to HeFei!”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王書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