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國科大”)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陳維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fā)表研究成果,首次發(fā)布了氫氣電極作為正極的電池化學新體系,為基于氫氣正極設計高性能電池提供了一種新途徑。
氫氣(H2)作為最具前景且經(jīng)濟高效的可再生資源之一,可在與高活性電催化劑結合時,成為一種極具吸引力的電池電極材料。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可充電的鎳-氫氣電池因其高穩(wěn)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已被NASA成功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超過30年。
近年來,中國科大陳維教授課題組聚焦于氫氣電池,創(chuàng)制了不同類型的氫氣電池體系,包括先進的鎳-氫氣電池、鹵素-氫氣電池、質(zhì)子-氫氣電池以及碳-氫氣電池等,以其卓越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重新受到關注,并在大規(guī)模儲能中展現(xiàn)出巨大潛力。
因此,中國科大研究團隊提出,氫氣的優(yōu)異氧化還原特性不僅使其可作為負極,還可作為極具潛力的正極,與低電位負極配對。研究團隊在論文中首次報道了一種可充電鋰金屬-氫氣(Li-H)電池,展現(xiàn)出極具吸引力的電化學性能,包括高達2825 Wh kg-1的理論比能量、3 V的放電電壓、99.7%的循環(huán)能量效率、5-20 mAh cm-2的可逆面容量、-20-80 ℃的寬工作溫區(qū)及活性材料的高利用率。
此外,研究團隊進一步構建了一種無負極Li-H電池,在首次充電時從低成本的鋰鹽中沉積鋰金屬生成負極,進一步提升了電池的實際能量密度和經(jīng)濟適用性。該工作為基于氫氣正極設計高性能儲能電池提供了一種新途徑。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和面上項目、中國科大創(chuàng)新團隊培育基金,中國科大人才團隊項目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化實驗中心、超算中心和微納中心的支持。
合報科學+融媒體工作室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劉小容 實習生 葛婧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