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錯,曬了一次太陽”—— 社工帶空巢癱瘓老人游綠博園直擊
社工推著老人在綠博園合影。 本報記者 馬道軍攝
“今天不錯,曬了一次太陽!”3月8日中午11點40分,在鳳凰西街146號2幢樓下,62歲的汪國柱坐在輪椅里,咧著嘴輕笑道。
當天的曬太陽,是2017年以來汪師傅的第一次。
癱瘓10年,汪師傅面臨“曬太陽難”
汪師傅和妻子住在鳳凰西街146號2幢5樓。房子實際居住面積大約二三十平方米,有些擠,有些零亂。
他曾是一家餐廳的面點師傅,年輕時還是一名小有名氣的摔跤運動愛好者。2007年,他才52歲,突然摔了一跤,傷了神經,雙腿就癱瘓了。從此,這個生龍活虎的壯漢只好與輪椅相伴。
妻子多病,女兒遠嫁德國,住的地方沒有電梯,家里沒有陽臺,汪師傅難得曬到一次太陽,外出走走更是成了奢望。
汪師傅回憶,近10年來,他下樓的次數(shù)差不多是個位數(shù)。因此,他對近幾年的每一次下樓都記憶清晰:2014年,社區(qū)派人把他背下樓,游了一次莫愁湖;2015年又下了一次樓,去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云錦博物館;2016年,去醫(yī)院掛水又下了一次樓。
今年兩個多月過去了,他還沒下過一次樓,也沒有曬過太陽。
10年的小屋輪椅生涯,他的性格沒有變得暴躁,相反變得很平和,而且可以說相當豁達。
他的妻子說,這些年他從來沒有發(fā)過一次脾氣。汪師傅說,才癱瘓的時候,經常睡不著,心里發(fā)急。后來就好了,心想睡不著就不睡,就看電視,反正第二天也沒有什么急事。
社工“上班”,把汪師傅背下5樓
當天早晨8:25,南京陽光明媚。鳳凰西街146號小院門口,“上班族”們開著車、騎著車紛紛出了院門,各奔東西。
惠仁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總干事周飛祥一手持一部手機,匆匆出現(xiàn)在院子門口,來“上班”。根據(jù)約定,他將代表他所在的社工組織,帶汪師傅前往綠博園踏青。
此前多次接觸,小周與汪師傅夫婦已經很熟悉了。
8:40左右,身材不高的小周背起汪師傅,一步一步沉穩(wěn)地下樓梯。一口氣把汪師傅背到一樓,穩(wěn)穩(wěn)地放進輪椅,小周說:“汪師傅你瘦了?”
汪師傅的妻子快人快語:“他原來158斤,現(xiàn)在只有138斤了。”
叫了一輛出租車,小周將汪師傅輕輕抱進車后排座位??此娣耍偈蘸幂喴?,放進后備廂,這才叫的哥出發(fā)。
一路上,在記者的問詢下,小周告訴記者,他老家在廣西農村,爸爸、媽媽也都50多歲了,爸爸在廣東一家飯店做廚師,媽媽在一家工廠打零工。他上大學學的就是社工專業(yè),3年前和女朋友一同來到南京,東挪西湊加上貸款,終于在江北買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
“你背過自己的爸爸媽媽嗎?”記者問。
“沒有。”小周說,“等他們年齡大了,我想把他們接到南京一起生活。”
滿目春色,汪師傅陶醉綠博園
9時許,當小周推著輪椅緩緩進入綠博園,看得出,汪師傅貌似平靜的外表下,整個人都興奮了。
“這二月蘭開得多好!”
“那深紅色的是山茶花!”
“一般柳樹都長在水邊,這棵柳樹怎么長到這里來了?”
“聽這鳥叫的聲音,要么是喜鵲,要么是烏鴉。它們屬于同一科,叫的聲音也比較接近……”
汪師傅的眼睛到處看,看到花、看到草、看到樹、看到小鳥、聽到鳥鳴,都要“點評”幾句。
我們來到一處人工湖畔。湖面波平如鏡,四周楊柳依依。我們在此小憩。
或者,是這美好的景色激發(fā)了汪師傅渴望站起來的強烈愿望,他堅持從輪椅里站起來,拄起拐杖,艱難地鍛煉起自己日趨萎縮的雙腿。
時間過得飛快,很快過了11點,我們慢慢地走出綠博園,打車回返。
11:40,在汪師傅家樓下,汪師傅坐在輪椅里,在等著小周把他背上樓的間隙,望著通往自己家的一級級臺階發(fā)愣,眼神有些迷茫。突然,他咧開嘴,輕笑道:“今天不錯,曬了一次太陽!”
這句話,讓大家突然沉默下來。
“利好”傳來:汪師傅有望住上電梯房
昨天,鼓樓區(qū)鳳凰街道教工新村社區(qū)負責民政工作的徐超告訴記者,他們早就關注到汪師傅家的困難,正想辦法解決。最新消息是,經鼓樓區(qū)房管局評估,汪國柱夫婦符合申請中低收入保障房條件,只是目前鼓樓區(qū)這類房源較為緊張,他們需要等待一段時間。就是說,汪師傅有望住上有電梯的房子,徹底告別“曬太陽難”。
小周介紹,他所在的公益組織為汪師傅提供服務,背后也系政府部門支持。去年,由鼓樓區(qū)民政局出資購買服務,惠仁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推出了鼓樓區(qū)鳳凰街道“社區(qū)睦鄰中心項目”,該項目的具體服務內容就是助老、助殘和救助困境兒童。所謂“助老、助殘”,落到實處就包括幫那些失能半失能老人實現(xiàn)曬太陽的愿望。此外,他們還組織志愿者多次去汪師傅家,陪他聊天,打掃衛(wèi)生,甚至找有專業(yè)技能的志愿者幫汪師傅推拿雙腿。
“很多社會需要,目前并非眾所皆知。”小周說,比如說,整個南京,像汪師傅這樣面臨“下樓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至少數(shù)千人;比如不少人老了之后,會出現(xiàn)嚴重的“無用感”;再比如不少單親媽媽在人生受挫后,出現(xiàn)了嚴重的自我封閉傾向……這都需要社工提供服務,或者用專業(yè)技能陪伴他們逐步走出心理陰影。
目前,南京共有社工約10萬人,日漸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只是,他們的收入水平總體不高,平均月收入約3000多元。“目前做社工,確實是需要一點情懷的,否則堅持不下來。”小周說。
本報記者 梁圣嵩 馬道軍
編后
在常人眼里,曬一次太陽何其容易、何其普通!本報記者講述的這個曬太陽的故事,卻如此令人心酸又感覺溫暖。心酸的是汪師傅的不幸,心暖的是周圍人對他的關愛,其中包括熱心相助的社工,也包括積極為他想辦法克服困難的街道工作人員等。我們期待著汪師傅一家能早日搬進電梯房,徹底解決下樓難問題。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做好民生工作何其重要!一套電梯房,對一位失能老人就意味著陽光、溫暖和幸福;政府購買一項社工服務,就能解決一批市民的生活不便……為老百姓盡可能多地做好民生實事,是人民群眾的期待,也是黨和政府的責任。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詳盡地列出了30多項重點要做的民生實事,件件關乎百姓福祉。“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各級各部門都應以對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高度負責的精神,把一樁樁、一件件民生實事勤抓、抓緊、抓實、抓好,盡早惠及城市更多的“汪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