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記者在沭陽縣馬廠鎮(zhèn)馬棚村看到,一條鋪滿碎磚沙石的小路上,一位衣著整潔、兩鬢斑白的老人正彎著腰認真地填補著路面。炙熱的陽光下,他不停地擦拭著額頭上的汗水,這位老人就是義務修路護路的84歲老黨員李玉美。
馬棚村地處三鎮(zhèn)交界,車輛行人較多,作為通往鄰村、鎮(zhèn)上必經(jīng)之路的“北中溝橋”,由于路窄經(jīng)常有人在此栽跟頭,李玉美看到后倡導村民一起鋪建沙石路,自己帶頭拾砂礓、撿磚頭,路修好了,他還主動當起免費護工,而這一守護就是近30年。
修路護路顯愛心
“我是1982年退休的,可能是工作時忙慣了,回到家就喜歡打掃打掃房子,修剪花木啥的。家門口的這條路總是不讓人省心,那時候真是‘晴天塵土揚,雨天水汪汪,行人赤腳爬,倒霉把車坑’。這條路真是太難走了,我只想著能讓大伙安全地走在這條路上,不遭罪!之后,我便喜歡扛著把鐵鏟、鐵錘,帶些建筑廢料將路面有破損、凹坑的地方給填補好。”提起這些年來修路護路的事,李玉美告訴記者,他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沒有太多的想法,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方便他人。
2005年春天,李玉美為支持村里鋪設水泥路,帶頭捐款1000元。在他的倡導下,一條連接外部的環(huán)村水泥路鋪設好了。“路修好后,他便義務當養(yǎng)路護工。每天清晨天不亮,他就會準時出現(xiàn)在路上,開始在路上巡視。發(fā)現(xiàn)路人拋棄的垃圾,他就立即用掃帚清除;發(fā)現(xiàn)路面哪里有不平的地方,他就立即推土墊平。”馬棚村會計方海明告訴記者。
“這老頭就是聽不下去,都84歲了也不消停。近三十年來,光掃壞的掃帚就有四五十把……”李玉美的老伴王秀英指著家里的掃帚、鐵鏟、鐵錘、簸箕、小推車對記者說,出門時,他總要帶上鐵鏟或鐵錘等,哪里路不平,就停下來修修。去年,幾場大雨多次將村路沖毀,李玉美就去附近的村民家要來拆房子的廢料,自己搬、自己推、自己拉,將被沖毀的路填補好。
關愛鄰里現(xiàn)仁心
“李玉美不僅為我們大家修路補路,平時要是哪個村民有困難,他都會熱心出手相助。”鄰居李大嬸說,其中受惠最多就要數(shù)村里的宋功能。“宋功能是個五保戶,身體不好,李玉美不僅經(jīng)常給他送藥,還將宋功能家那幾畝地也承擔下來,種玉米、點黃豆,他樣樣都在行。后來宋功能編了一首順口溜夸獎李玉美,‘幫做好事,杯茶不要,一無所求,其心可表,雷鋒精神,老干風貌’。”李大嬸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李玉美為村里的公益事業(yè)奉獻出的資金多達數(shù)萬元。這對于一個普通老干部來說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要知道李玉美剛退休時工資每月只有48元,而他卻過著極其儉樸的生活,家里幾間低矮潮濕的小房子,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
特殊黨費表忠心
采訪中,記者得知,2011年,沭陽縣馬廠鎮(zhèn)召開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九十周年慶祝大會,李玉美拿著1000元送到馬棚村黨支部書記的手上,請他代為向鎮(zhèn)黨委遞交一份特殊的黨費,作為發(fā)展家鄉(xiāng)公益事業(yè)的一次捐款。2012年,為慶祝黨的生日和十八大勝利召開,李玉美再次繳納了1000元特殊黨費。
是什么原因讓一個年逾八旬的老人30年來孜孜不倦地服務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李玉美很樸實地說,“我是一個老共產(chǎn)黨員,對人民有益的事要多做,要守著一顆忠于黨、忠于人民的心,守著橋就是守著這顆心,護著路就是護著咱自己的家。”
責任編輯:岳凡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