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新聞網(wǎng)訊(記者 張琥)通過一個QQ群,她幫助了159名貧困兒童;制作一個網(wǎng)站,她讓更多愛心人士有了交流的平臺。她是來自泗陽的一個個體戶,成立泗陽縣春暉民間助學協(xié)會,網(wǎng)聚近千名愛心人士,共同幫助眾多農村貧困兒童圓了讀書夢。
從事墻紙經(jīng)營的張礬,從2010年11月起“一對一”資助貧困學童,到創(chuàng)建“春暉民間助學”QQ群,成立泗陽縣春暉民間助學協(xié)會,網(wǎng)聚了975名愛心人士,共同幫助了159名農村貧困學童讀書圓夢。她的種種愛心行動獲得了人們稱贊,更被評為2013年度“感動宿遷”十大人物之一。
家庭貧困張礬接受資助長達10年
張礬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因家庭貧困她曾一度輟學。幸運的是,張礬全家得到一位好心人長達10年的無私幫助,張礬也在好心人的資助下完成初中學業(yè)。得到別人幫助,張礬就在心里暗暗立下一個志愿:要盡自己綿薄之力傳遞社會的溫暖與關愛。
2010年11月18日,張礬參加泗陽縣組織的“一對一”愛心助學活動,認助了該縣王集鎮(zhèn)武集村貧困學生劉榮榮,每年開學前,張礬都要把學費、學習用品和換季衣物送到劉榮榮家中。在這個過程中張礬發(fā)現(xiàn)農村還有不少家庭貧困兒童面臨輟學,于是,她在2011年11月創(chuàng)建了泗陽“春暉民間助學”QQ群,開設春暉民間助學網(wǎng),呼吁更多網(wǎng)絡愛心人士參與愛心接力,向貧困學童傳遞關愛。在她的倡導下,群員達到近千人。
在QQ群剛成立的那段日子里,每天天一亮,張礬就背著大包小包,擠公交車,走鄉(xiāng)村道路,把在網(wǎng)上募集的助學金、學習用品、衣物等送到貧困學童手中。一天下來,雙腳磨出了血泡,勞累不堪。為了把捐助人的愛心及時送到受資助對象手中,方便成員活動,張礬貸款購買了一輛轎車,不到一年,行駛3萬多公里,一切費用全部是自掏腰包,而所有的捐贈資金,均按捐贈人要求及時送到受助人手中,資助賬單每天在群內、網(wǎng)站、微博等“晾曬”,接受大家監(jiān)督。
2013年,由張礬發(fā)起的泗陽縣春暉民間助學協(xié)會正式成立。通過搭建愛心平臺,迅速凝聚了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參與愛心傳遞。
現(xiàn)在,泗陽春暉民間助學協(xié)會會員已遍布全國各地,成員975名,在常州、南京、杭州等地設有募捐分站11個。在張礬自己經(jīng)營的墻紙商店里,每天從全國各地匯聚來的助學資金、愛心物品,由會員義工按檔分類及時發(fā)放到被資助對象家中,她的店面也成了捐助物品集散地。
159個孩子有一個共同的“媽媽”
在張礬資助的159名貧困學童中,基本上都是殘缺、單親、孤兒或父母患有重病等家庭,所處的貧困生活和成長環(huán)境使得他們的心靈都需要疏導和撫慰。張礬一直在努力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讓他們能夠敞開心扉融入社會,無憂無慮地學習和生活?,F(xiàn)今,159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每每見到張礬,老遠就喊“張媽媽、張媽媽。”這種甜甜的稱呼是孩子們從內心發(fā)出的,聽到這樣的稱呼,張礬的心中既辛酸又幸福。張礬用真誠的態(tài)度和無私的母愛對待孩子們,無疑補上了他們特殊家庭生活中最缺失的一課,讓這些孩子的心靈充滿了更多人情、人性和人道。
張礬說,“光有愛心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會愛’。真正的愛是恰到好處的愛,是能夠激發(fā)孩子們真摯情感的愛。”貧困學童的心理不同于普通同齡孩子,他們大部分自卑、敏感。對待他們太熱情,覺得你是憐憫他們;太冷淡,覺得你是嫌棄他們。因此,對他們的關愛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要愛得科學、愛得得體,否則事與愿違。
在張礬資助的159名貧困學童中,9歲的吉士燕和6歲的吉士德姐弟倆已受資助3年,姐弟倆的父親因病去世后,母親離家出走,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張礬在第一次走訪中了解到,姐弟倆很孤僻,尤其是吉士德,除了爺爺奶奶外根本不與人說話。張礬硬是用一位母親的愛心暖了小士德一年,才讓他開口與人交流說話。
錢不在多少,愛心不在貧富
“希望有更多的愛心人士能加入到我們這個大家庭,捐贈不是一定要花大筆的錢,您的一支筆、一塊橡皮、一句鼓勵的話語和一個真誠的微笑,都能讓孩子們感到溫暖。”張礬說,我只是在受助反哺,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傳遞社會關愛。在募集、資助傳遞愛心的過程中,張礬一直強調捐助人要用愛心融入而不是拿錢“砸”孩子。
張礬說,“很多弱勢群體很無助、很膽怯,也很自覺,他們不想給任何一個人添麻煩。我每次都主動去親近他們,用真心關愛,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每到節(jié)假日,張礬都要帶領協(xié)會成員逐一對所資助的學生開展親情陪護活動,為孩子們帶去書籍、衣物、玩具等。協(xié)會成員還買上蔬菜、魚、肉、米面等生活物品,與孩子們同吃同玩同生活,分批把孩子接到家中生活,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親情陪護讓每個被資助的孩子從心理上、精神面貌上都有明顯改變。“受到別人幫助很幸福,幫助別人更快樂。”這是泗陽春暉民間助學協(xié)會全體成員共同的心聲,“張礬”們用自己的行動溫暖著幼小的心靈,也詮釋著助人為樂、扶危濟困的傳統(tǒng)美德。
在2013年度“感動宿遷”頒獎典禮上,評委組給張礬寫的贊詞中這樣說道:莫以善小而不為,投入地愛一次,不是“作秀”,只是為了堅守心底的那一份期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她擎起了“春暉助學”的大旗,賦予“母愛偉大,人人可為”的美好意義,這就是“寸草春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