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畔的閘口地區(qū),有一座千年白塔,隱身于民房、菜園、鐵路貨棧中。
結(jié)合白塔和鐵路遺存,這里正在建造一個白塔公園。隨著白塔公園一期有限開園,預計明年年初,白塔將會重新亮相。
白塔的身世“大有來頭”,它建于五代吳越末期,全部用純白石材筑成,是當時高層建筑的代表作。白塔既是京杭大運河的起點,又是吳越文化與南宋文化的交融區(qū)域,與相鄰的六和塔一樣,都是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白塔塔身14.4米,是現(xiàn)存的吳越末期仿木構(gòu)建筑最精美、最真實、最典型的一座。其材質(zhì)是杭州多見的灰?guī)r,也就是平時大家熟知的石灰?guī)r。歷經(jīng)千年風雨侵蝕,已經(jīng)變得傷痕累累。
對于白塔的保護,分塔剎和塔身二步進行。白塔的塔剎部分由蓮座、相輪、華蓋、寶餅組成,鑄鐵塔剎高聳入云,可惜有些部分已經(jīng)嚴重銹蝕,原本分離的部分已經(jīng)銹蝕在了一起。
現(xiàn)在對于塔剎的保護方案是一個可逆方案,就是在原件外加保護罩。保護罩的樣子參考了五代吳越國時期的塔剎的風格,以及塔剎上殘留件重新復原的,并不是我們想的,就加一個圓圓的玻璃罩那么簡單。
比如,塔剎中間是一根三四米長的鐵桿,很像巨型避雷針。保護罩的一部分,也做成了類似的形狀,不過中間鏤空,套在原塔剎鐵桿的外面。
“如果有更好的保護方案,保護罩可以隨時取下來。”鳳凰山管理處文物科科長洪俊說。
白塔下方,還有一座100多平方米的白塔陳列室,里面會陳列從白塔上收集的部分構(gòu)件,比如說,塔剎的殘件。
對于白塔塔身的保護,目前正在委托南京博物院做方案,主要是解決塔身風化嚴重的問題。估計初步方案年底前會出來,具體何時實施,還要再等段時間。“屆時會采用搭輕型腳手架的方式,盡量減少對公園景觀的影響。”洪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