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1月03日訊 新年里第一天的這個悲劇,燒痛了很多人。
昨天深夜,關于火災的調(diào)查還在繼續(xù)。杭州消防部門表示,將啟動冬季防火宣教活動,重點針對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地清剿火患。
一個事實是,在杭州,類似瓜瀝深夜起火的這樣的簡易房,這樣的棚戶區(qū),不僅存在,而且還有不少。
這些房子恰恰也是火災隱患的重災區(qū)。
杭州公安消防局曾經(jīng)做過火情統(tǒng)計,居民火災高發(fā)的原因主要集中于電器線路故障和用火不慎引發(fā)的火災。而在城中村,因為生活條件的所限,電器老化、插座超負荷使用幾乎普遍存在,用火也比普通居民更加危險。
但對于許多住在城中村棚戶區(qū)的人們來說,為杜絕用火隱患將住家改造,幾乎是從未考慮過、并不現(xiàn)實的事情。這并非是他們不愿,而是不能。
在類似這些地方生活的他們,為了生活,已自顧不暇。所以他們能保證的,就是自己家里注意用火安全。至于窗戶外面的世界,和他們之間的距離,其實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遠。
小徐,20出頭,來杭2年,電動車修理店幫工
一只舊電表里接出好多電線,他說“應該不會跳表燒起來吧”
南蕩馬營路,和熱鬧的秋濤路相交,離秋濤路甬江路交叉口不過400米。南蕩馬營路和秋濤路的交叉口上,是一個老廠房。從廠房邊沿路進去,就會來到附近最大的一個棚戶區(qū)。
今年剛20歲出頭的小徐,在這條南蕩馬營路上,已經(jīng)住了兩年。
小徐的老家在安徽最西面的臨泉縣,來杭州打工,對他來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為父母一直在杭州打工。小徐來杭州前,父母就已經(jīng)在南蕩馬營路租了一間房子。說是房子,其實就是臨街的一戶人家,將其中的一個房間隔了出來,并在邊上多搭出一個小間,作為廚房。
廚房的寬度僅容一人轉(zhuǎn)身,而房間,則只放下了三樣大家居——搭成上下鋪的床、一張小圓桌、一排矮柜子,作為收納的同時,還擔起電視柜的作用。
由于擺夜攤是母親的工作之一,房間地面上,還堆滿了眾多擺攤的貨物,連轉(zhuǎn)個身都難。
“里面太擠了,我一般都是晚上睡覺才會進去。”小徐說,自己年輕人雖然喜歡在外面走走,但二老都是喜歡呆在房子里的。也因此,2年來,房子里陸續(xù)添置了小電視機、電飯煲、電風扇。
不過,麻煩的是,小徐的家中總共只有一個插座,但在他們租進來前就已壞掉。因此,進門的墻壁上的老舊電表下,被接出了好多根電線,連著三四個插座。
“我自己做過電工的,用電沒什么問題。”小徐也知道這樣接線可能容易出問題,不過考慮到二老用電不多,“應該不會跳表燒起來的。”
“而且這里也不會住太久。”雖然月租金只要500元,但逼仄的生活空間一直讓小徐十分煩惱。
小徐說,自己最近也去附近始板橋等地看了一圈,等賺的錢稍微多了,就換一間寬敞點、安全點的房子。
謝師傅,40出頭,來杭5年,快遞員
在屋里燒飯難免火星四射,接來5歲的女兒后,他把廚房搬到了戶外
“我來這里比較早,房東人也好,這么多年也沒太漲過房租。”謝師傅租下了房東一個臨街的房間,雖然寬度只夠一張床,但長度卻不小,甚至還有個小廁所,足以讓謝先生把燒飯的事情都在房間里解決。
自從把5歲的女兒帶在身邊后,謝師傅就只得把廚房搬到戶外。和老婆分開后,原本女兒是在老家讓長輩帶的,可是前年老人去世了,女兒就只能帶在自己身邊了。
但一到下雨天,謝師傅還是只能在室內(nèi)重起爐灶。只是這么一來,室內(nèi)就難免火星四射了。不過大大咧咧的他卻不甚在意,“我人都看著,不會出事的。”
倒是對于老舊的電表,他頗為擔心,“之前就線路爆掉過好幾次了,房東只是修了下,也沒換。”女兒一天天長大,難免會添置一些電器,他擔心萬一人不在時電線爆掉燒起來就不好了,“今年回老家過年前我打算和房東說說,等到人不在時,出事就不好了。”
劉大姐,年近五十,來杭五六年,和老伴一起收廢品
一間10來平的房間,擠著一家五口,“住了那么久都沒事,應該不會出事”
城北錢江小商品市場,常年人來人往??商岬绞袌鰧γ娴慕ㄈA新村,卻鮮有人知。狹窄的道路、如蛛網(wǎng)的電線……這個空間同樣屬于為生活奔波操勞的人們。“我們一家五口住一間房。沒錢租,沒辦法。”記者在大門口見到劉大姐時,她正把一個蘋果掰開,把一大塊遞到3歲大的孫女手里。
她挺熱情,拉著記者到屋里坐下。這間十平方米左右的房間,被各種生活用品堆得滿滿當當。
劉大姐指指角落里的高低鋪,“我和老頭睡這里,上面一層放東西。”相比之下,一旁的雙人床就顯得很“豪華”了。“老家有地,以前種小麥、玉米,地少,沒錢,我和老頭五六年前就來這邊了。這大床以前我倆睡的,一個多月前,大兒子一家來了,就給他們睡了。”
這600元一個月的房間,沒有衛(wèi)生間。劉大姐和老伴一直在附近收廢品:“收垃圾太便宜,紙板三毛、可樂瓶兩毛五,最近幾個月都虧了。”
說起周圍的環(huán)境,她似乎并不那么在意:“還好,我住了這么久都沒事,應該不會出事。”
范阿姨,46歲,來杭一年多,環(huán)衛(wèi)工
圖的就是房租便宜,哪顧得上安不安全,環(huán)境好不好
傍晚五點半,天色暗了。剛下班的范阿姨連黃色工作服都沒來得及換。丈夫李師傅也剛剛到家,正把收廢品的三輪車停好上鎖。
他們住在一間十平米左右的出租房里,屋里微弱的燈光,灑在門口這條促狹的小路上。她在這里住了一年多,一直在長樂路上做保潔工作。她之前住的長樂路的農(nóng)民房拆遷了,她才搬到這里。房租跟之前一樣,一個月500元,好在屋里有廚房、廁所,不過算上水電的話,也得六七百。
一個多月前,老伴李師傅也從老家過來,靠收廢品賺點錢。李師傅已經(jīng)五十歲了,兩夫妻來杭州打工,還是為了兩個孩子。
“我兒子結(jié)婚了,在老家做水電工,孫子一歲多。家里種地賺不來錢,小女兒明年就要大學畢業(yè)了,我們倆出來,就想趁身體好,多給孩子賺點錢。”
兩夫妻天天起早摸黑,吃飯也是隨便打發(fā),比如昨天晚飯的菜,就是一碗豆芽炒豆腐皮就給打發(fā)了,這樣一個月也能攢下兩三千元。
說起這轉(zhuǎn)個身都擠得慌的房間,夫妻兩說:“早上天還沒亮就出去了,晚上回來天都黑了。累了一天,吃好飯洗洗就睡了,哪管得上環(huán)境好不好,安全不安全。這房子,也許哪天也要拆了,就住一天算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