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3月26日訊 前兩天,下沙某小學17名三年級學生值周,其中一名10歲女孩小邵,平日學習認真,但性格非常內向,很不愛說話,和同學聊天都會緊張,卻被班主任安排當校廣播站的播音員,和她搭檔的是一名性格開朗、聲音動聽的小女孩。小邵怕自己播不好,回家后苦練,邊練邊默默流淚。
看到女兒流淚,家長李女士撥通了班主任何老師的電話,問老師為何要這樣安排,同時希望給孩子換個崗位。
班主任這樣回復她:“孩子成績很好,就是膽子太小,讓她播音是為了培養(yǎng)她的信心和勇氣。”
不愛說話的小邵 播音流暢獲贊揚
昨天,班主任何老師對記者說:“每周學校會安排學生值周,按班級輪流,負責管理各種班務,如升旗、播音、檢查出操等。孩子們普遍認為值周是一件很有榮譽感的事,被班主任選上值周的話,覺得很光榮。三年級孩子是第一次值周,機會難得,孩子們很積極。這個班我從一年級帶上來,對孩子們都很了解,這次選值周的學生,我不以成績定論。”
像小邵這個孩子,上語文課朗讀會很緊張,與同學不愛講話。這次,何老師特意安排她和另一個性格開朗的女孩一起播音,想以此鼓勵她多講話,樹立她的自信。播音前一天,小邵的媽媽李女士給何老師打電話時,何老師告訴李女士,要多鼓勵小邵,讓她放開膽子。
可喜的是,小邵后來沒有辜負何老師的期望,通過三個小時反復練習,她在播音時發(fā)揮得很好,流暢通順,全班同學為她鼓掌。
孩子不愛說話 是還沒做好心理準備
不少家長聽說此事后,紛紛稱贊何老師: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性格,確實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問題。
宋玉清是文海教育集團小學部四年級一名學生的家長,從事學前教育職業(yè)。她說,自己既是母親也是老師,可以就家長如何讓孩子克服“膽小”來支支招。
宋女士說,自己的女兒也讀三年級,以前也是同樣性格,凡事追求完美,謹慎而膽小。
這樣的個性有好處,做事仔細認真,一絲不茍,自我要求較高,自制力也好,這樣的孩子往往在學習上不太需要大人操心。但就是因為對自己的要求高,不允許自己出錯,孩子在參加各種活動前經常衡量再三才會“出手”,顯得過于膽小,雖然這個時候孩子是在心里默默做準備。
作為家長,要給孩子充分的準備時間,允許孩子比別的孩子準備期更長。家長可以在活動開始前,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已經非常努力地準備了,爸爸媽媽只重視你參與活動的過程,如果有好的結果,會為你高興,如果結果不盡人意,你可以難過,但不必沮喪,說明我們的準備還不夠充分,下次還可以再來。
另一位家長認為:“孩子膽小但成績好,家長更應鼓勵他走向前臺,幫他樹立自信心。以前,我兒子寫作是弱項,我鼓勵他,在看圖寫話前先看著圖,跟我說一下有什么內容,不要怕出錯,這樣既鍛煉了他的想象力,我也知道他錯在那里,可以幫他改正。慢慢地,我發(fā)現孩子寫作的自信心提高了。”
專家:把內向性格轉化成積極語言
杭州12355青少年服務臺臺長、青少年成長教育輔導專家宋健男告訴記者,在這個故事中,他看到了兩個關鍵點,一是“性格內向”,一是家長的擔心。
宋健男說:“孩子性格內向不是缺點,是特點,要好好利用孩子的內向性格,挖掘出孩子的優(yōu)勢。有些孩子不愛說話,顯得內向,并不是性格問題,而是在思考事情。作為家長,如果孩子顯得內向,不妨將它轉化成積極語言,比如夸他做事穩(wěn)重成熟,這些簡單易懂、積極意義的詞,能讓孩子慢條斯理地完成一件事。”
“另一反面,小邵的媽媽李女士要班主任給孩子換崗位,我對此不贊同。老師是在利用這次機會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掘和培養(yǎng)孩子獨立的社交能力。家長這種溺愛方式,恰恰會起反作用,不利于孩子的鍛煉,反之應該利用機會,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每個播音主持人都有不同的風格,家長不妨把郭德綱、華少、董卿、李詠等不同類型的主持人照片放在一起,讓孩子挑選適合自己的主持風格,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發(fā)現自己也是有擅長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