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打開電腦,點擊搜索按鈕,在海量信息中檢索并享受各種神話、傳說、史詩、歌謠時,有沒有想過,互聯網誕生以前漫長的農耕社會里,口頭傳播的民間文學是什么樣?
如今,一項旨在把我國數千年口頭文學遺產進行數字化存錄的龐大工程——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據庫昨天正式亮相。該數據庫包含116.5萬篇(條)神話、傳說、史詩、歌謠、諺語、歇后語、謎語、民間說唱等,8.878億字,幾乎囊括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口頭文學收集的原始資料,是迄今為止人類最大的口頭文學遺產數據庫,堪稱“民間四庫全書”。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大規(guī)模的口頭文學調查共有三次。一是1957年開始開展民歌調查運動;二是1984年起實施中國民間文學三套(故事、歌謠、諺語)集成普查編纂工作;三是2002年啟動實施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從中獲得了巨量的我國各民族、各地區(qū)的口頭文學第一手資料,其中僅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歷經20余年的記錄,就獲得民間故事(含神話、傳說、故事、笑話、寓言、童話等)184萬篇、民間歌謠(不含史詩、長詩、敘事詩)302萬首、諺語748萬余條。
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蔣水榮介紹,作為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志書的重要部分,1985年,浙江省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承擔了規(guī)模宏大的《浙江民間故事》《浙江民間歌謠》和《浙江民間諺語》三套分卷的編纂工作,共收集到民間故事18.69萬篇,歌謠6.7萬首,諺語47萬條,總字數2億以上。在普查基礎上,1997年底就完成了全省的民間文學集成編纂出版工作,成為全國第一個完成的省份,共出版了集成139部,5000多萬字,其中省、市卷公開出版,縣卷內部出版,被國務院藝術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授予集成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的民間文學集成工作2009年底全部完成后,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又專門進行了表彰,授予我省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為集成工作先進單位,授予季沉、朱秋楓、蔣水榮等10位民間文學集成貢獻獎。
令人感動的是,在這支采集大軍中,浙江全省11個市有10萬多人參與。這些來自基層的文化工作者和民間文學愛好者一起,為了普查,自背鋪蓋,自帶干糧,跋山涉水,風雨無阻,收集到豐富的民間文化瑰寶。
就歌謠而言,在此次采集中不僅種類齊全,內容豐富,而且有許多新發(fā)現,如嘉善的系列稻作歌、紹興的系列婚禮歌、寧波的系列喪歌、東陽的系列豎屋歌等等。同時,還發(fā)現了許多歌謠的“稀有品種”,如蕭山的《錢大王》、德清的《搶親山歌》等。
浙江民間故事大多有著濃厚的農耕文化特色,比如《神農置五谷》《虞舜開田》等神話故事。而在湖州、德清一帶,在這次民間故事集成采風中,人們又驚喜地發(fā)掘出另一位神話英雄防風氏。浙江民間故事中還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生活故事、機智人物故事、寓言和笑話。采集者在富陽收集《朱三劉二姐》時,這個500多行的長篇故事已經面臨失傳,采集者經過多年的努力,分別采訪了上百人,最后由幾十位老藝人一段段回憶才共同記錄完成。
浙江的諺語也與孕育它的自然風貌、人文環(huán)境緊連在一起,如“湖筆享盛名,筆桿出富陽”、“走遍杭嘉湖,難過四碼頭”等,在諺語中反映得相當突出。由于諺語藏在人們的記憶深處,且屬微型作品,不僅不易發(fā)掘,也易為普查所忽視。為此,從紹興縣試點開始,大規(guī)模群眾性普查的同時,采集者更注意征集諺語愛好者的個人收藏資料,共采集到47萬余條諺語,且沒有一條重復。
為了將這部分沉睡的資源喚醒,從2002年到2005年,省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優(yōu)秀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的發(fā)掘、保護和民族民間藝術人才的培養(yǎng),扶持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民族民間藝術資源保護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