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這里只需要一個理由:這些漆器太美了
兩年前,曹其鏞夫婦將家中珍藏30多年的160件(組)中國古代珍貴漆器,捐獻給浙博。那年秋天,在浙博開幕的漆器展上,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漆器的古典與唯美,體味到中國古典工匠精神的傳奇。
昨天,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qū)專設(shè)的“漆器藝術(shù)館”終于正式開館。
曹其鏞夫婦和他們的家人、朋友特意遠道而來,曹先生開著玩笑,稱這些搜尋自全球、珍藏數(shù)十年的寶貝為“烏合之眾”。旁人悄悄算了算,這批漆器夠得上“國寶級”的就不止20件,若按價值論,當(dāng)以數(shù)億元計。
而對于普通觀眾而言,走進這里,只需要一個理由——真是太美了。
開館展出的“重華綺芳——宋元明清漆器藝術(shù)陳列”,以曹其鏞夫婦捐贈的漆器為主,增補了一些浙博館藏的宋元漆器精品。展覽分“素彩兼?zhèn)?mdash;—宋元漆器”、“千文萬華——明代漆器”、“異彩繽紛——清代漆器”三個單元。
這其中,北宋識文描金檀木經(jīng)函、宋元時期黑漆人物故事紋螺鈿漆器等都是稀世精品,尤其是元代雕漆巨匠張成的作品,堪稱寶中之寶。
元代,浙江西塘是全國的雕漆中心,有兩個著名工匠,張成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國古代雕漆的最高水平。后來,張成的兒子張德剛,被明代永樂大帝請進宮,專門給皇家做漆器。
藝術(shù)館中“張成造”的剔紅嬰戲圖盤,一沖眼看,也就是一個普通的裝菜盤子大小,刻的是孩子們在庭院里嬉戲的場面,是宋元時期很流行的一種裝飾圖案。湊近了看,最細的刀痕如蒼蠅腿,密密麻麻的一格一劃,井然規(guī)整。
浙博工藝部主任范佩玲告訴記者,除了浙博這件,全國已知的“張成造”不超過3件,分別在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以及安徽省博物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曹其鏞夫婦2012年的捐贈中,有一件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清中期剔紅花卉紋舫式香盒,精美異常。昨天,曹先生夫婦為祝賀漆器藝術(shù)館開館,又向浙博捐贈同款舫式香盒一件,現(xiàn)在,兩件藏品成雙成對,有意思極了。
關(guān)于漆器工藝,今人已經(jīng)很難想象其復(fù)雜艱難,把它歸為“古典工匠精神”,時不時拿出來“追念”。
范佩玲說:“古代刷漆,一天最多刷一層,要等干透再刷第二層,遇到天氣不配合,得兩三天才能自然風(fēng)干,一件漆器胚胎,需要這樣刷500層以上,才可以雕刻。”
所以,古時候制作一個漆器胚胎,大約需要兩年,然后再雕刻、打磨,一件普通漆器出爐需歷時5年之久。雕刻、打磨的時間也要掌握好,要在漆層軟硬度剛好的時候,急不得也慢不來。數(shù)百層的刷漆,一刀刻錯,全功盡棄。
直到今天,做漆器依然是一件苦活。今天的漆器大師,多集中在北京和揚州,范佩玲曾去揚州考察,盡管已經(jīng)有了烤箱等專業(yè)設(shè)備,一天可以刷兩層漆,但完成一件漆器也至少需要兩年時間。
昨天,曹其鏞夫婦還將省政府獎勵給他們的1000萬元獎金一并捐獻,用于成立浙江省浙博漆器研究基金會。與此同時,“浙江省博物館中國古代漆器研究中心”也揭牌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