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蔣公的面子》非常關注,第一因為戲出在南大,如果是出在職業(yè)劇團可能沒那么受關注。但換句話說,職業(yè)劇團出不來這樣的戲。這戲講的是知識分子人格獨立性的掙扎、知識分子自由精神的掙扎。這樣的戲擱在國外應該是最主流的戲,但在我們的演出市場卻成了另類。希望能拿這部戲作為一個鏡子,利用它的廣泛傳播,去傳遞這個精神。”說這個話的是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王曉鷹,就在本周末,他的小劇場話劇《哥本哈根》將亮相武林路小劇場,而巧的是,此前被王曉鷹盛贊的學生話劇《蔣公的面子》,本周五也要和他打對臺二度挺進杭州,并且從去年900座的紅星劇院,換成了可以容納2000人的浙江省人民大會堂上演它巡演的第165場。
“老實講,我有點擔心,畢竟是2000人的人民大會堂,不知道杭州觀眾的反應能否hold住這個安靜的戲。”一聽到《蔣公的面子》將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演,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該劇的導演呂效平有點忐忑,畢竟這是個很安靜的文人戲,里面的臺詞也都是文縐縐的,甚至連個熱鬧場景都沒有。
要說最熱鬧的,大概就是劇中夏小山所唱的一段昆曲,唱詞是洪昇《長生殿》第38出《彈詞》“南呂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亂離,逼拶得歧路遭窮敗。受奔波風塵顏面黑,嘆衰殘霜雪鬢須白。今日個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臉上長街,又過短街。那里是高漸離擊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簫也那乞丐。”哎呦,那么文藝的唱段,和那些跳大腿舞的熱辣舞劇相比,這出戲簡直就是一碗清湯寡水。
“在此之前,我們只在北京大學有過一次2000多人齊看《蔣公的面子》的演出。”呂效平說?;貞浧鸨贝竽菆鲅莩?,一路從南京看著《蔣公的面子》成長的著名劇評人水晶很有發(fā)言權。2012年在南京看完戲,直覺告訴她,這會是一部大放光彩的戲,“所以我對已經準備再演幾場就要收攤的呂老師講,就此停掉太可惜了,應該帶到北京、上海和其他城市去,讓更多觀眾看看。”這給了呂效平很大的鼓舞。很快,2013年,《蔣公的面子》在席卷上海之后,果真到了北京。
“當時在東宮影劇院‘審戲’,像藍天野、濮存昕這樣的戲劇界大腕全來了,這些80后90后演員緊張得不行,走路都不知道該怎么走,表演得很謹慎,但是出劇場時,大家都對這部戲評價不錯。”水晶說,有了東宮的經歷,北大場的演出演員都很放松,文革戲又比在東宮已經進步的基礎上,更加細膩了些許,結果效果出奇的好。“2100多人的劇場幾乎座無虛席,觀眾靜則默默,爆則轟然,所有需要思考之后才會笑的點,無一不亮。”
當然北大畢竟是高校,“我不知道這次杭州觀眾的反應會不會好。”呂效平說,不過他對這部南大出產的作品還是充滿了信心:“它超越了道德寫出了人性。當今時代每個人都站在現(xiàn)代化的門檻上,因此觀眾會與劇中人物產生共鳴。我記得去年我們在杭州的演出效果也非常好,希望這次能夠再創(chuàng)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