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西泠群英譜》今起在中國美院展出,11月23日亮相秋拍專場
昨天,由中國美術學院、浙報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敦品藝術典藏展“文化史收藏——陳振濂《百年西泠群英譜》”,在中國美院南山校區(qū)開幕。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完成的180多件《百年西泠群英譜》,讓觀眾看到西泠印社歷史上,那些名家以外的社員風采。他同時用這樣的形式,提出了一個“文化史收藏”的拍賣收藏新理念。
六大篇章
展示西泠群英
這180多件書法作品,每一幅都書寫了一位西泠印社歷史上的人物,他們中有我們已經(jīng)熟悉的包括七位社長在內(nèi)的大師,也有那些,為印社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藝術成就并不太突出的社員。
《百年西泠群英譜》分成六個部分。
“中流砥柱篇”中,都是一些早期會員,他們在百年印社發(fā)展中,是負責實際運營社務的實干家。例如上世紀50年代的總干事韓登安,上世紀60年代的杭州高氏三杰。
“引領風騷篇”中都是大家熟悉的名家,從吳昌碩開始的七位社長,還有書畫界的巨匠如潘天壽、傅抱石、陸儼少等。
“雅士風流篇”里,出現(xiàn)眾多跨界名士,畫家、詩人、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文物鑒定家、律師等。
“薪火相傳篇”,體現(xiàn)的是西泠百年的主旨。與今日人人都想加入西泠印社不同,在清末民初,篆刻是冷門的學問,當年只要有人熱心參加印社的雅集,就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即便只在雅集芳名冊上簽名,即被視為社友。百年西泠的前半段,就靠這種兄弟、父子,尤其是師徒關系為紐帶,薪火相傳。
“藝林推揚篇”,記錄的都是為推廣篆刻藝術嘔心瀝血、熱情奔走的熱情之士,是各地的領軍人物。
“海外芳蹤篇”體現(xiàn)了西泠印社的國際化視野。上世紀60年代以后,日本書法交流代表團訪問杭州,必以西泠印社為基地,青山杉雨、梅舒適、金膺顯等日韓名家都成為西泠印社的海外氣質(zhì)。
特色專場
主打“文化史收藏”
“我們提到西泠印社,總是會說出一些大師的名字,諸如吳昌碩,沙孟海……但西泠印社這樣一座金字塔,也是由無數(shù)底座上的社員支撐的。他們?yōu)橛∩绨l(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很可能被歷史埋沒,沒有人再記得。”昨天,陳振濂告訴記者,“我們做這樣一個文獻型的作品,不僅告訴人們歷史上還有這些人,也是給那些社員的家人一種極大的鼓舞。”
“如果說2012年‘守望西泠’是述事,那么2014年‘百年西泠群英譜’則是傳人。人與事交叉,才是一個完整的西泠印社歷史。”陳振濂說?!栋倌晡縻鋈河⒆V》是具有文史價值的書法作品,由此提出了“文化史收藏”的概念,“過去搞收藏,多講究藝術品質(zhì),寫得好不好是關鍵,寫什么內(nèi)容不重要。從‘藝術品’收藏到‘文化史’收藏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百年西泠群英譜》是陳振濂與浙江美術傳媒拍賣公司今年推出的主題項目,11月23日,所有作品將在2014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在浙江日報國際會議廳舉行公益拍賣。
2012年首場拍賣,美術傳媒以“學術引領拍賣”為理念指導,甄選古今1000多件書畫精品,收到藏家的極力追捧;2013年,美術傳媒隆重推出了“被遺忘的大師”、“當代實力派藝術家”主題拍賣,使得老一輩藝術家姜丹書、鄭毓敏的作品得到市場的正視;今年,美術傳媒在《百年西泠群英譜》特色專場的基礎上,還吸納了藝術大家潘公凱、胡壽榮、劉健個人作品拍賣專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