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找我,我會很負責地把你變成第二張照片。”——這是溫州某醫(yī)療美容機構的工作人員發(fā)的一條朋友圈,配圖使用了一張女生整容前后對比照。這讓小美(化名)很生氣,照片里面的女生就是她。
事情是這樣的:去年8月29日,25歲的小美通過介紹,在溫州某醫(yī)療美容機構處做了割雙眼皮和隆鼻整形手術。手術后,小美應該機構的工作人員李某的要求,將整容前后的對比照發(fā)給對方。
“當時我已經明確告知對方不可以把照片用于推廣宣傳使用。”小美說,她不想自己成了“廣告”。誰知,同年11月,小美發(fā)現自己的整容前后對比照、身份證在該醫(yī)療美容機構的大屏幕上不斷滾動播放。
“他們居然還通過十來個員工把照片發(fā)布在朋友圈。”讓小美氣憤的是,很多該醫(yī)美機構的代理商也將她的整容對比照進行了轉發(fā)。
“我后來才了解到,這家機構根本沒有做美容整形手術的資質。”小美說,自己交了3.8萬元手術費給該機構,但對方始終拒絕出具任何憑證。
小美認為,這家醫(yī)療美容機構通過宣傳其整形照片以證明整形技術高超,在未經她許可的情況下,以營利為目的,私自將附帶她照片的宣傳廣告發(fā)布在機構大屏幕、員工朋友圈,給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傷害并導致社會評價下降。
2018年1月24日,小美將該機構起訴至鹿城法院,要求對方停止對其肖像權侵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并賠償損失5萬元。
鹿城法院當天受理此案。該院立案登記窗口的工作人員經初步審查后認為小美和醫(yī)療美容機構的糾紛其實法律關系并不復雜,具有調解的可能性,關鍵在于要及時把對方朋友圈發(fā)布的內容進行證據保全,否則萬一對方將朋友圈的信息刪除了,小美通過訴訟維權就會有難度。
“要怎么保全證據呢?”這讓小美犯了難。
“我們的訴訟服務中心就設有公證司法輔助窗口,可以幫助到你。”在法院立案人員的引導下,小美將材料遞交給了公證司法輔助窗口的公證人員。
隨后,小美通過公證處提供的手機登錄了自己的微信號,將涉嫌的侵權照片、文字予以證據保全。公證員隨后制作了公證書,并建議小美先去和對方進行交涉。
小美拿著公證書去和該醫(yī)療美容機構進行交涉,對方意識到行為的嚴重性,當即向小美賠禮道歉并主動賠償了1萬元。小美維權的目的達到了,立即到法院撤回起訴。
“這起糾紛在進入訴訟前就圓滿解決,從受理到化解僅用了7天,”鹿城法院立案登記窗口負責人介紹,自去年10月至今,該院與溫州中信公證處共同建立公證參與司法輔助合作機制以來,公證人員參與執(zhí)行輔助事務1129件次,參與案件接待、訴前調解164件,真正實現了快速化解矛盾,有效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