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下慢病“流行”,在我國,慢性病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和死亡的首要原因。要將慢性病“扼殺”在搖籃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助力劑”。今日起,本報民生版推出《好習慣 好生活 好身體》系列報道,引導大家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倡導合理膳食,科學運動,打造井然有序的規(guī)律生活。
臺傳媒記者章 浩
臺傳媒通訊員毛露穎
通過100多天合理膳食、科學鍛煉,他們平均減重2.5kg,最多減重12kg,BMI(體重指數)變化率最高達19%……
自今年5月參加椒江區(qū)第三屆“健康椒江·萬步有約”職業(yè)人群健走激勵大賽后,日行萬步就成了“疾控先鋒隊”參賽組成員們的習慣,他們肉眼可見的身體變化也帶動了身邊親朋好友開始關注“健康生活”話題。
那么健康生活方式到底有多重要,具體涵蓋哪些內容,怎樣因人而異地開展健康活動?對此,市疾控中心(市衛(wèi)生監(jiān)督所)慢病所專家做了詳細解答。
健康和壽命
60%取決于生活方式
近日,30歲的小劉通宵打游戲,快天亮時感到胸口疼痛,趕緊去醫(yī)院看急診。經檢查,醫(yī)生初步診斷為心肌梗死。
熬夜追劇、通宵刷視頻、久坐不動、吃喝無度、煙不離手、無酒不歡……有關數據顯示,近年來,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各類慢性病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頭號公敵,慢性病死亡人數占居民總死亡的比例超過80%,絕大多數慢性病都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
“疾病不是無緣無故的?!笔屑部刂行模ㄊ行l(wèi)生監(jiān)督所)慢病所負責人王良友說,世界衛(wèi)生組織研究發(fā)現,個人行為與生活方式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占到60%,生活中的壞習慣會悄悄“偷走”健康和壽命。
他介紹,長期熬夜容易引發(fā)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還會導致情緒波動、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工作效率;飲食不規(guī)律、膳食不均衡會誘發(fā)胃腸功能紊亂、代謝紊亂和免疫力下降等;缺乏運動、長期久坐容易導致頸椎病、腰椎病、肌肉萎縮,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發(fā)生風險;過度勞累、工作壓力過大則會造成焦慮障礙、抑郁癥等心理疾病。
“從數據來看,臺州市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已大幅下降,但腦卒中、冠心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發(fā)病率仍呈整體上升趨勢?!蓖趿加颜f,如果能踐行健康生活方式,臺州人預防和控制慢性病的空間會進一步提升。
生活方式醫(yī)學
為慢病開“新處方”
自2007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啟動以來,國家行動辦對不同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給出了相應指導,引導各類人群積極踐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與慢性病防控、改善體質息息相關的‘三減三健’,即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成為健康生活方式大力倡導的內容?!蓖趿加呀榻B,更全面來說,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內容包括合理飲食、規(guī)律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良好睡眠、積極社交、主動學習等,關鍵是做到“吃動兩平衡”。
他表示,除了個人自律保持健康生活,社會各部門也在積極提升全領域健康水平。
近年來,臺州各縣(市、區(qū))圍繞全生命周期和全生活場景,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與體重管理、愛國衛(wèi)生運動、健康臺州行動以及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qū)建設一體謀劃、協(xié)同推進,營造全社會共同踐行的良好氛圍,形成全民參與、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
與此同時,生活方式醫(yī)學作為一門新興醫(yī)學專科,也為慢病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他解釋,生活方式醫(yī)學是現代醫(yī)學模式“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的體現,據稱可預防90%的心臟病、50%的中風、93%的糖尿病和36%的癌癥,降低超重或肥胖人群的死亡率。
目前,臺州多家醫(yī)院在為慢性病患者開傳統(tǒng)處方外,還會開一份個性化的“健康處方”,包括健康飲食、規(guī)律身體活動、戒煙戒酒、壓力管理、睡眠管理和社會支持等。
“踐行健康生活方式是經濟有效的慢性病干預手段,需要大家不斷努力。”王良友呼吁,公眾不僅要了解健康知識,建立健康理念,提高健康素養(yǎng),更要將知識轉化為行為,找到有益于身體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