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傳媒記者楊夢倩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與增齡相關的骨骼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骨質疏松癥已成為我國面臨的重要公共健康問題。
中國流行病學研究顯示,2021年骨質疏松癥患病人數(shù)約為90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7%。50歲以上的人群中約有30%的女性和20%的男性會遭受骨質疏松性骨折。中國骨質疏松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骨質疏松癥已成為我國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問題,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為19.2%,其中女性患病率達32.1%,男性6.0%。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報告約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歲后會遭遇初次骨質疏松性骨折,50%的初次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會發(fā)生再次骨質疏松性骨折。
骨質疏松本身不痛不癢,被稱作“靜悄悄的疾病”,但它對人體的危害卻深遠而嚴重。
骨質疏松出現(xiàn)年輕化趨勢
人的骨頭外面是一層堅硬的殼,包裹著里面的骨小梁(一種海綿狀的骨組織)。健康骨骼的內部結構類似海綿,除了支持身體和保護重要器官之外,骨頭還儲存鈣等礦物質。骨骼是我們身體里最大的鈣倉,90%以上的鈣儲存在這里。
骨質疏松癥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骨密度和骨質量下降,骨微結構破壞,造成骨脆性增加,從而容易發(fā)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骨質疏松癥可發(fā)生在不同性別和任何年齡,但多見于絕經后婦女和老年男性。
盡管骨質疏松癥多發(fā)于老年群體是共識,但年輕化的趨勢不容忽視。臺州市中心醫(yī)院骨科主任醫(yī)師丁凌志說:“接診的骨質疏松患者中,中老年患者一如既往地多,但年輕患者明顯也更多了,甚至有20來歲的年輕人。”
骨質疏松癥是否發(fā)生在于骨量的多少,它與基礎骨量積累和增齡后的骨量流失密切相關。丁凌志表示,人體的骨量積累在30歲至35歲左右達到峰值,隨后是一個不斷降低的過程,也是骨質疏松癥風險不斷增加的過程。
2018年國家衛(wèi)健委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低骨量人群龐大,40—49歲人群低骨量率達到32.9%,50歲以上人群低骨量率為46.4%,是骨質疏松癥的高危人群。
這一變化與公眾的生活方式改變息息相關?!澳挲g、性別并不是骨質疏松癥發(fā)病的絕對因素,缺乏運動、日曬不足、抽煙酗酒、熬夜挑食、過量攝入碳酸飲料、咖啡和濃茶……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對骨骼健康影響很大?!倍×柚颈硎?,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會引起人體肌肉量、營養(yǎng)轉化效率、激素水平等多方面的變化,造成骨量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骨質疏松癥,尤其是絕經后的女性。雄激素于男性和雌激素于女性而言都有促進骨生成,抑制骨破壞的作用。男性骨量的儲存比女性多,且性激素水平降低比較緩慢,不會造成骨量快速流失。但絕經后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發(fā)生驟減,骨骼失去了雌激素的保護,破骨細胞活性增強,導致骨量丟失加速發(fā)生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悄無聲息的威脅
提起骨質疏松,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老年病而已。不用多管,補點鈣就好”。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丁凌志表示,骨質疏松很“兇殘”,其致殘率、致死率一點都不比其他慢性病低?!肮琴|疏松常常是悄無聲息地發(fā)生,早期多數(shù)人沒有明顯癥狀,‘沉默期’長,十分容易被忽略。但患病后不僅會讓人長期飽受全身性疼痛,骨量過快流失還容易增加致殘致死的風險。”
劉叔叔今年62歲,很喜歡打麻將,幾乎每天都去棋牌室看別人打麻將,手癢了也會坐下來玩上幾局,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
一直以來,劉叔叔都認為自己身子骨硬朗,沒什么大問題。有一天晚上,在去棋牌室的路上,劉叔叔為了避讓行駛的電瓶車,摔倒在地,當時他并沒有在意,回到家后腳踝越發(fā)疼痛,還紅腫起來,隨即打電話給兒子,一起去了醫(yī)院。
經過檢查,劉叔叔的腳居然骨折了,不僅如此,醫(yī)生還發(fā)現(xiàn)他的骨密度明顯低于正常值,確診為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癥最大的危害在于其導致的骨折風險增加,摔倒在地、伸懶腰、咳嗽甚至是一次不經意地打噴嚏都可能骨折,而且是反復多次骨折。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髖部、脊柱和腕部。
據(jù)了解,骨質疏松性骨折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發(fā)生髖部骨折,1年內,20%患者可能死于各種并發(fā)癥;約50%患者致殘,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最重要的是,髖部骨折患者臥床會帶來各種并發(fā)癥,比如肺部感染、褥瘡、血栓,甚至心梗、腦梗等。因此髖部骨折又被叫做“人生中最后一次骨折”。
此外,骨質疏松癥會導致身材變矮、駝背、牙齒過早脫落,還常與頸椎病、腰椎病、骨關節(jié)病等慢性退行性疾病共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