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短情長20年分隔三地的不離不棄,上世紀七十年代一個普通中國家庭的真實側(cè)寫。由圖書設(shè)計師朱贏椿盡力打造設(shè)計,本月《平如美棠》三部曲的第三部《美棠來信:我們一家人》由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上架出版。2013年,饒平如繪寫的《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以“一見鐘情、一生眷戀”的愛情佳話感動了中國讀者,構(gòu)建和存留下了20世紀一個普通上海家庭的記憶,也讓無數(shù)人看見了中國人的美好精神世界。
2021年,饒平如的自傳《平生記》出版,講述了他一生的故事。不同于前兩本,最終篇《美棠來信:我們一家人》以原始書信的方式,展現(xiàn)了平如美棠一家人分散三地二十多年的故事。分散二十多年的艱辛流離,在過往的故事中寥寥幾筆帶過,并不多言。然而,在一家人分隔三地的往來書信里,那些細密的字里行間,卻無聲地訴說著思念與牽掛。上學(xué)、分配、婚姻、住房……在這些書信和記憶的碎片中,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家庭的堅韌與溫情。而上世紀七十年代與無數(shù)個城市家庭息息相關(guān)的大事,都可在這家人的通信中找到線索。
平如至1979年回到老家,這個家庭經(jīng)歷了20多年的分離。當(dāng)時,最大的孩子才9歲,最小的不到2歲,家中還有年老多病的岳母。美棠這一年才33歲,一個人帶著五個孩子和老母親留在上海。家里全靠美棠一個人。搬水泥、裝訂曬圖紙、掃浴室、搬煤球、在旅館做援工,倚窗抹口紅的嬌憨少女變成了要操心一家人吃飯的婦人。16元收入養(yǎng)七口人,那些年美棠漸漸賣光了她的嫁妝。
在這分離的20多年,饒平如只能每年春節(jié)回家探親一次。不久,家中年長的孩子們也響應(yīng)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家庭成員分散在各地,唯一連接他們親情的,是一封封往來的家書,在信里互相匯報生活近況,通報生活上遇到的困難,給對方出謀劃策,家書支撐他們度過了三地分散的艱難時期。
《美棠來信:我們一家人》成書于饒平如先生去世后。他生前細細整理了畢生書信、繪畫、相片,整整四十多個相冊,按序號收納于家中頂天立地的一排書柜中。當(dāng)年的書信保存較為完整的,是1973年至1979年間美棠和孩子們寫給平如的家書。其中與孩子們通信這五冊通信錄,便是此書的素材來源。300多封信件手寫字跡風(fēng)格各異,辨認困難重重,編輯花費了大約4年的時間終將這些年里他們的生活紀實清晰呈現(xiàn)。朱贏椿為新書設(shè)計封面,書籍延續(xù)了前兩本的風(fēng)格,以美棠的家書字跡為底,毛筆寫下書名,小三十二開的裸脊鎖線裝親切而質(zhì)樸,一如這家人的平實無華。
《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平生記》《美棠來信:我們一家人》三本書的出版,不僅是饒平如先生與時間的抗?fàn)?,也是對那些平凡而堅強的人們的懷念。他們一家人的故事,是那個時代無數(shù)中國家庭的縮影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