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代跑步” 服務逐漸興起,尤其是在一些需要打卡或完成特定跑步任務的場景中,如學校、公司或健身挑戰(zhàn)活動,也有人為發(fā)朋友圈曬運動記錄找代跑。記者調查了解到,“代跑步” 服務按公里數計費,有商家甚至賣出10萬+訂單。律師提醒,“代跑步” 服務或存在個人信息泄露等風險,請謹慎對待。
社交媒體上關于“代跑步”服務的帖子。
“代跑步” 服務興起,有商家賣出10萬+訂單
“代跑步” 服務通常按公里數計費,客戶只需支付一定費用,就可以請他人代為完成跑步任務。這種服務不僅滿足了客戶在健身打卡、完成特定任務方面的需求,還為他們提供了一種 “輕松” 獲取運動數據和獎牌的方式。
“本人馬拉松大眾二級選手,可指定日期、配速、距離、跑步平臺等,每公里0.8元……” 在某社交平臺,有不少博主發(fā)帖接 “代跑步” 服務。大多數代跑方式是客戶提供賬號密碼或手機驗證碼,代跑者登錄客戶賬號,支付方式為先付再跑。
一些學校、公司和健身挑戰(zhàn)活動為了鼓勵學生、員工和參與者積極運動,設置了跑步打卡或完成特定跑步任務的要求。在社交平臺上,就有不少學生 “求代跑”。其中也有博主發(fā)文吐槽,“妹妹找代跑,付錢后接單者并沒有跑步,導致期末體育成績掛科。”
在某電商平臺上,記者搜索 “代跑”,出現數十件商品,不少商家都打出了 “指定軌跡路線”“指定代跑日期”“指定配速步頻”“真人代跑” 等宣傳語,多數售價為1元1公里,有商家甚至賣出10萬+訂單。記者隨機點進幾家銷量可觀的店鋪,客服表示部分跑步 APP 數據并不是真人代跑,都是電腦軟件生成的,但數據都可用。
數據造假,破壞跑步軟件和賽事公平性
安徽大森律師事務所律師聞婷婷認為,代跑人員的身體素質、跑步能力以及責任心各不相同。部分代跑者可能并未接受專業(yè)訓練,在代跑過程中無法達到消費者預期的速度和運動效果,甚至可能因體力不支中途放棄,導致消費者的權益受損。
如果代跑者沒有充分做好熱身準備,或者在跑步過程中姿勢不正確、運動量過大,很容易引發(fā)肌肉拉傷、關節(jié)扭傷等運動損傷。而一旦出現這類情況,責任劃分往往模糊不清,消費者可能面臨高額的醫(yī)療費用和維權困境。
“通過技術手段進行跑步數據造假,不僅破壞了跑步軟件和賽事的公平性,還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 聞婷婷表示,對于那些真正熱愛跑步、通過自身努力鍛煉并追求真實成績的跑者來說,這種行為是極大的不公平,也會影響整個跑步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代跑步” 服務或存在個人信息泄露等風險
聞婷婷提醒,“代跑步” 服務也存在個人信息泄露風險,找人代跑需向代跑者提供賬號密碼等個人信息,這些信息可能被違法利用,從事詐騙、網絡貸款等行為。如果代跑方不能出具有效證據證明并非個人行為,可能會涉及償還債務等法律責任,情節(jié)嚴重的,還可能影響個人征信。
若學生違反學校規(guī)定找人代跑,可能面臨成績取消、警告、記過、留校察看乃至開除學籍等處分,并記入學生檔案。這違反了學校對學生誠信和體育考核的相關規(guī)定。在真人代跑過程中,如果發(fā)生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件,根據相關法規(guī)中關于委托合同的規(guī)定,委托人(請人代跑方)可能因委托關系承擔部分責任。
聞婷婷建議,消費者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不輕易將個人信息提供給他人,避免因貪圖一時便利而陷入法律糾紛。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邵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