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合肥,處處生機盎然、色彩斑斕,而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紅馬甲”,更是這座城市一抹靚麗的色彩。為來往旅客熱情服務,為獨居老人送醫(yī)上門,為困難學子捐資助學……志愿者們用心幫助每個人,用愛溫暖這座城。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就延伸到哪里。近年來,合肥市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進一步健全志愿服務工作體系,志愿者隊伍持續(xù)壯大,志愿服務活動蓬勃開展,志愿服務品牌效應日益彰顯。
制度化,引領志愿服務質效提升
從合肥高鐵南站出站,就能看到這樣一群人,他們身穿紅馬甲,頭戴小紅帽,面帶微笑,有問必答,有忙必幫,義務為來往旅客提供服務。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高鐵南站志愿服務聯(lián)合會志愿者。
高鐵南站志愿服務聯(lián)合會成立于2016年,現有簽約志愿者140余人,與26個公益團隊長期合作,日均組織50余名志愿者參與南站日常引導服務,并為重點旅客提供點對點服務。
在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高鐵南站志愿服務聯(lián)合會獲得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第四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第五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等多項榮譽稱號。
裴惠麗是合肥高鐵南站志愿服務聯(lián)合會會長。“聯(lián)合會成立以來,我見證了南站志愿者的發(fā)展壯大,如今我們這支隊伍已經成為合肥南站的一張名片,希望更多的旅客能在這里感受到合肥溫度。”
近年來,我市積極完善志愿服務制度,匯聚志愿服務力量。探索“中心吹哨、所站動員、部門報到、各方參與”的工作模式,建強13支縣級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成立合肥市志愿服務工作協(xié)調小組,統(tǒng)籌用好青年、巾幗、科技等領域志愿服務力量,引導市縣兩級單位建好“8+N”志愿服務隊伍。
同時,為市級以上最美志愿者辦理“禮遇關愛卡”,推廣“愛心銀行”文明積分等模式,引導形成“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的社會氛圍。
項目化,打造志愿服務特色品牌
從1個孤獨癥孩子的媽媽,轉變?yōu)?00余位孤獨癥患者家庭的心靈導師,這是“愛心媽媽”胡曉花的故事。
2018年底,合肥經開區(qū)的胡曉花發(fā)起了阿甘畫畫藝術療愈志愿服務項目。“孤獨癥孩子常年集中在康復機構,很少有機會參與社會活動,這不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技能的恢復。”胡曉花說,通過開展畫畫和非洲鼓等藝術類療愈公益活動,豐富了孤獨癥兒童的業(yè)余生活,改善了孤獨癥兒童的情緒問題,提高了孤獨癥兒童的社交技能。
2022年,阿甘畫畫藝術療愈志愿服務項目在合肥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中榮獲金獎,讓胡曉花對公益事業(yè)更有信心了。
幾年間,胡曉花全身心投入到關愛孤獨癥孩子的公益事業(yè)中,與安徽地區(qū)700余戶家庭建立聯(lián)系,為他們提供家長培訓、政策解讀、孤獨癥兒童社會融合等幫助。
如今,胡曉花成立了春雨互助中心,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可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幫助。幫助孩子們進行社會融合,為他們入學就讀提供細致且個性化的支持;給予家長們心理上的疏解,成立家長互助小組;若是與社會脫節(jié)的家長還可進行再就業(yè)的培訓……“希望如同春雨,通過撒播理念、傳授經驗和方法,去幫扶需要幫助的特殊人群。”胡曉花說。
實行志愿服務項目化運作,讓志愿服務更有“生命力”。近年來,我市堅持以項目化推進文明實踐精準化常態(tài)化便利化品牌化,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出臺項目化管理辦法、舉辦各級各類項目大賽、開展交流展示,指導各地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立足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精心設計策劃、組織孵化培育了一批受群眾歡迎、有持續(xù)力的特色品牌項目。
同時,我市依托文明實踐陣地,不斷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展“您的急難愁盼我們來辦”“智惠行動”等特惠性項目。聚焦養(yǎng)老、育幼、幫困、搶險救援等,開展“近鄰相縫”“有愛無礙”“背倍暖”“老張說事”“合肥藍天 生命之舟”等互惠性項目。截至目前,我市共發(fā)布志愿服務項目1.84萬余個,扶持優(yōu)秀項目337個。
常態(tài)化,讓志愿服務成為市民習慣
“噠噠噠……”近日,在瑤海區(qū)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區(qū)“暖寶”幸福驛站內,12臺縫紉機全部開動。伴隨著節(jié)奏分明的縫紉機聲,志愿者們分工協(xié)作,針腳翻飛間,居民的衣物就縫補好了。
2019年,“暖寶·老黨員”志愿服務隊隊長郝素云策劃實施了“夕陽紅·縫紉鋪”志愿服務項目,組織有縫紉技藝的志愿者,為轄區(qū)居民尤其是高齡老人、殘疾人士縫補衣服、繰褲邊、換拉鏈。志愿者們還會不定期前往困難群眾的家中,為他們添置新衣被、漿洗衣物、制作窗簾。
72歲的周士順看到縫紉鋪里缺乏布料畫圖設計的人手,便主動加入,發(fā)揮所長,利用破舊牛仔褲裁剪制成時尚帆布包,受到社區(qū)年輕人的喜愛。
隨著志愿服務項目的開展,越來越多掌握縫紉技巧的居民加入志愿服務隊伍。參與項目的核心志愿者由原先6人發(fā)展到20多人。85歲的徐代英、80歲的蔡廣英等銀發(fā)志愿者,踩起縫紉機來得心應手,干活絲毫不輸年輕人。
截至目前,“夕陽紅·縫紉鋪”志愿服務項目常態(tài)化開展衣服縫補、環(huán)保購物袋制作等志愿服務活動1040余場次,累計服務時長達4000多小時,受益群眾3000余人。在裁縫鋪里,修補的不只是衣服,更是志愿者用巧心、耐心和愛心縫出的溫暖鄰里情。
制度化常態(tài)化的志愿服務活動,離不開文明實踐陣地的堅實支撐。近年來,我市盤活利用閑置資源,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1800余個,實現“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平臺就延伸到哪里”。鼓勵有條件的國有企業(yè)、“兩新組織”、民營企業(yè)、居民小區(qū)等在公共場所建設文明實踐點,目前已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基地700余個,并推動實踐陣地進一步向基層拓展。
以“強國復興有我”為主題,廣泛開展理論宣講、文藝展演、主題征文、知識競賽、網上展示等群眾性宣傳教育活動;結合元旦春節(jié)、學雷鋒紀念日等時機,廣泛開展“佳節(jié)尚文明 志愿關愛行”“我們的節(jié)日”“我為群眾辦實事”等主題活動;圍繞“我為群眾辦實事”,開展“您的急難愁盼我們來辦”“五彩假日”托管班文明實踐活動……我市各地精準對接群眾需求,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實踐活動,建立全市文明實踐活動月發(fā)布機制,年均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8萬余場次。
在志愿服務精神的感召下,合肥學雷鋒志愿服務優(yōu)秀典型不斷涌現。目前,我市共推選市級典型680個,省級典型150個,全國典型34個,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前列。
從一個人做好事到“一群人”作奉獻,一道道“微光”匯聚成合力,越來越多的合肥人加入志愿服務隊伍,扎實有效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努力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一條條愛心的淙淙溪流,正匯聚成善意的汪洋大海。
·記者 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