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馮小平)在眾多寧波地方產(chǎn)品上,不少是用靈橋作為商標圖案的。靈橋,在寧波人的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10月24日下午,住在上海的80歲的李思穎老人風塵仆仆趕到寧波,向寧波市圖書館捐贈了她父親李蟠拍攝于78年前靈橋竣工后的全景原照。據(jù)悉,老人捐贈的這張照片,有可能是靈橋竣工后的第一張全景照。
老照片一直掛在房間里
雜志大小的一張黑白照片用鏡框裝著,雖經(jīng)78年歲月洗滌,卻依然非常清晰:近百米長的鋼鐵大橋橫跨在波濤翻滾的奉化江上,氣勢非凡。據(jù)記載,靈橋建成時為當時國內(nèi)最大的獨孔大環(huán)橋。老寧波人將靈橋又稱為“老江橋”,因此,照片的上方寫著“寧波老江橋正視圖”幾個字。照片的左下方是拍攝時間: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即1936年6月)。從照片中還能清晰發(fā)現(xiàn),在新建的靈橋不遠處,就是始建于唐長慶三年(公元823年),后又屢壞屢修卻容貌依舊的舊靈橋———浮橋。
李思穎告訴記者,其父李蟠早年留學比利時和法國,學習建筑建造和橋梁設計。上世紀30年代學成回國后,參與設計建造了寧波靈橋、杭州錢塘江大橋、上海楊子飯店、大上海電影院等建筑。李蟠是上海人,后來找了個寧波姑娘做妻子,便跟寧波結了緣。
李蟠于1996年過世。李思穎是家里的長女,她說父親在世時,家中客廳里掛著的是錢塘江大橋的照片,這張靈橋的照片一直掛在父母的房間里。“父親經(jīng)常指著照片對我說,這就是寧波老江橋,所以我記憶很深。”李思穎說。
用的是一架“萊卡”相機
李思穎回憶起父親說起過的有關這張照片的一些事:“聽父親說,這張照片是靈橋竣工后馬上要交付使用前拍的。當時父親找了一條小‘火輪’(裝有動力的鐵殼小船),來到奉化江中心,即現(xiàn)在江廈橋的這個地方,把整座靈橋拍了下來。”李思穎說,父親當時用的是一臺“萊卡”相機。
市圖書館副館長賀宇紅告訴記者,資料說明靈橋由德國西門子洋行負責建造,多位英國和中國的工程師參與了設計和建造。“盡管不清楚有幾位中國工程師參與其中,但李蟠先生參與靈橋的設計是可以確定的。”賀宇紅還告訴記者,經(jīng)鑒定,李思穎此次捐贈的照片系原照無誤。“以前我們看到的一些靈橋老照片,大多是影印件,原件很少,所以李思穎捐贈的這張照片,很有歷史價值。”賀宇紅說。
老照片將陳列在新圖書館
說起靈橋照片的“回家”,賀宇紅稱很偶然。
賀宇紅有一個“書友”和李思穎的女兒陳曦是好朋友。今年9月初的一天,陳曦和賀宇紅的“書友”聊天時談到靈橋建成快80年了,陳曦說母親還珍藏有一張外公當年拍的寧波靈橋的老照片,母親有意捐給寧波的有關部門。“書友”聞聽后,趕緊給賀宇紅和陳曦“牽線搭橋”,最終促成了靈橋老照片回家這樁好事。
在捐贈儀式上李思穎說:“我把父親珍藏了多年的照片捐獻給寧波圖書館,相信父親在天之靈也會高興的。如今這張漂泊了78年的老照片,終于找到自己的歸宿,回了‘家’,我心里也高興。”
市圖書館館長徐益波感謝李思穎的無私捐贈。他告訴老人,寧波市圖書館新館已在建設中,屆時老人捐贈的照片將會和其他收集起來的珍貴資料一起,在新館中陳列,供更多的讀者參觀和了解。